解守德

时间:2024-07-26 20:26:49编辑:coo君

求一本内功心法

筑基炼己入门要诀

内丹入门功有二:

第一步为炼己,其功成标志为丹田气暖,肾如汤煎,气行带脉。

第二步为筑基,其功成标志为气通任督。此后,便进入后天返先天状态,一切有为之法皆不存在。社会上流传的文武火炼精、采大小药等有为之法,均属似是而非。

修炼内丹功,须先从有为之法入手,明了先后天及阴阳妙理。后天乃有为,先天乃无为。后天属阳、属动,阳中有阴、有静。先天属阴、属静,阴中有阳、有动。后天转化为先天,即阳转换成阴。后天阳中之阴转化为先天阴中之阳,即所谓“道至虚无生一气”、“无中生有”、“静极而动”。内丹功修炼达到返先天状态时,所有后天的有为之法、思维方式都不复存在,到此时练功者方真正进入内丹功之门。

现今,社会上流传内丹功之文武火炼精、采大小药、过三关之法,乃有为之法。当练功者返入先天状态,先天元气出现之时,如果用有为之法炼气,那岂不又落后天。众人不知先天真意(元神)在此的作用何等重要。

筑基阶段气通任督,此时之气称为营卫之气、混元之气。任督二脉皆通之后,进而修炼静定功境,即老子所谓“致虚极,守静笃”。当静极而动,阳生之时,即元始先天祖气到来之候。此时,玄关窍开,采取之法要求忘却一切思维,以无待有,恍惚之中以真意返光内照,真气绵绵。待先天气足之时,以真意引先天之气行走于由混元气所打通的任督二脉之中。一旦达到先天之气能在脉中行走,便开始了后天返先天的过程,从而正式进入内丹功修炼阶段。

一、炼己口诀

盘坐宁心,松静自然。唇齿轻合,呼吸缓锦。

手须握固,眼须平视,收聚神光,达于天心。

进入泥丸,降至气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丹田气暖,肾如汤煎。气行带脉,炼己功全。

炼己之法:当调身、调心达到要求后,接着慢慢将两眼神光从远处收至天心(两眉之中间),同时轻合上双眼。光聚天心又称回光,把神光回收至天心。然后引此神光进入脑中泥丸宫,再慢慢降光从中脉下至气穴。此处气穴位于两肾之间,脐后七分,命门前三分。行腹式停闭顺呼吸法:吸气时气入鼻孔缓慢吸入,沉至气穴,同时整个小腹部及两肾向外稍扩张。气吸至七分满时,闭住气,意守气穴。闭气时间总以不勉强力度。呼气时,气从鼻慢慢呼出。放松腹,两肾火热如汤煎,此为肾中精气发动,将要外出。精气若有自行走动之兆,此乃关键之时,立即引此精气行走带脉。带脉打通且顺畅之后,丹田气足矣。行功至此,效验自知。炼己功成,按行筑基。

二、筑基口诀

丹田气足,督任并行。防危虑险,依脉运行。

周天循环,畅通身融。气归丹田,功成法明。

当丹田之气充足之时,意运此气过督脉三关(尾间、夹脊、玉枕)入泥丸,顺任脉降中丹田,再降至下丹田。如此周天循环不已,脉路畅通。此时,全身精力充沛,目光炯炯,面色红润,气足神清,至此筑基功成。

筑基阶段,气通任督之时,须防危虑险。逐步打通督脉三关,不可心急烦燥,否则导致气血乱窜,走火出偏。这一阶段专炼混元丹田气,此气炼成不仅身强体健,可为人治病疗伤,而且可应用于武技之中。运气于胸腹可抗拳脚棍棒击打;运气至手掌测可开碑裂石。


[create_time]2013-09-20 12:51:50[/create_time]2013-11-09 16:28:5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匿名用户[uname]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yt/bdsp/icon/anonymous.png?x-bce-process=image/quality,q_8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1[view_count]

求真正的高人学内功心法。注:我不练外功和招数。

我看阁下五官清奇,骨骼粗放,眉宇之间尽是英武之气,实在是百年难得一见的练武奇才。在下偶得一部武林至上宝典《九阴真经》,今日见你我有缘,便赠与你吧。此功切不可外传,切记切记!
总纲: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治训,未尝有行不由送,出不由产者亦。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案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力络,其案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人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手腼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亦则精散,精散则视岐,视岐见两物。
阴极在六,何以言九。太极生两仪,天地初刨判。六阴已极,逢七归元太素,太素西方金德,阴之清纯,寒之渊源。
上卷

《内功心法》

第一重诀曰:子午卯酉四正时,归气丹田掌前推。面北背南朝天盘,意随两掌行当中。意注丹田一阳动,左右回收对两穴。拜佛合什当胸作,真气旋转贯其中。气行任督小周天,温养丹田一柱香。快慢合乎三十六,九阳神功第一重。每日子、午、卯、酉四正时,找一阴气重的地方,最好为四高中低。面北而坐,五心朝天,静心绝虑,意守丹田,到一阳初动之时,双手在胸前合什,指尖朝前。
引丹田之气沿督脉上行,任脉下归丹田。如此待小周天三十六圈。由慢至快。气归丹田后,双掌前推,掌心向前,掌指朝天,气行两掌。双掌指下垂,掌指朝下,掌心朝下,迅速收回,左手掌心对准气海穴,右手掌心对准命门穴,真气随手式成螺旋状贯入气海、命门两穴。汇于丹田内。如此意守下丹田一柱香的时间。待此功练有一定功力,能收发自如,有抗寒之功时可修第二重。

第二重诀曰:极寒午时正,独坐寒冰床。裸体面朝北,气行小周天。五心朝天式,打开丹田门。寒气螺旋入,收发当自如。合和汇丹田,落雪雪不化。缩如一寒珠,雪落无化雪。扩为雾环身,九阴第二重。每日午时,找一极寒之地,面北背南,五心朝天,坐于寒冰床上(一种玉、一年四季都如寒冰一样)。今人练习可在冰或雪上练习,静心绝虑,启动周天三十六圈,意守丹田片刻,打开气海、命门两穴,分别成螺旋状入寒气,吸一柱香的时间后,关闭以上两穴,丹田内有一寒球再不停的旋转,越转越大,至到隔体三丈远,收回。如此反复八十一次,练到雪花落体而不化,放气时雪花距体三尺不落为功成。

第三重诀曰:法如第二重,阴阳互相克。意在修罡气,热火不侵法。阳中求真阴,九阴第三重。每日子时,找一极热之地,坐于火鼎之上(今人练习坐在铁板上,下面加火,应慢慢加热,以不能忍耐为度)。面北背南,五心朝天,静心绝虑,起动丹田寒气防止热气侵入,其方法就是第二重所练寒气用以抗热量。此乃“真阳中求真阴”。

第四重诀曰:法如第三重,阴合阴为生。同为修罡气,静流极之法。以阴练真阴,九阴第四重。不拘时间,找一静止不动的水池,五心朝天,坐于湖底,静心绝虑,水位不过脖子,运行丹田真气用以抗水之压力,其方法与第三重相同,待体入水,而衣不湿为成。然后找有流动河水中练,急流下练,而衣不湿为成。到此《九阴神功》成。如用掌把真气放出击人,就是催心掌。

第五重采气诀曰:采气不在气,口闭双目开。玄机在于目,神气乾鼎聚。此法为增进内力之法,用以目吸聚宇宙内的精气,主要是修炼双眼,使双眼在对敌时能求察分明,并有摄取敌人神魂之效。每日太阳将出之际,站于高处,双眼平视太阳,带双眼发热时,意念太阳之气由双目吸入汇于上丹田,吸汇到一定程度自天目穴射出,在由双眼收回,如此反复。



一下是九阴真经下卷,乃克敌制胜之秘法
《横空挪移》

螺旋九影,左右挪移,其聊不为,以气行之,可幻化九影诱敌。如加九阴白骨爪其威力可增十倍。如何横空挪移可据个况自定,今公之二法以参考。

诀曰:左转一,左转半。右转一,右转半。左右转一为不一,横空旋较为太一。

诀曰:左旋右旋天地旋,左踏右空平地旋。合手阴阳为上旋,右踏左空旋不为。虽为身法,实含玄理。须参照“九阴行功诀曰”进行,以防走火。习此功主要为子、午两时,其它时间亦可。必须选一处绝对安静,空气必须流畅。此功中的呼吸均为鼻吸鼻呼。习此功贵在持之以恒。功中会出现各种幻境,千万不可惧怕,顺其自然。练功中出现自然腾空,应顺其自然,千万不可妄加意念。

《鬼狱阴风吼》
此功属音波功,以音伤人,以音索魂,亦可以音布罡气,其威力无比,其音如地狱鬼吼,阴风阵阵,使人不攻自退,不寒而栗。

第一重:面北而坐,取五心朝天式,上身正直,虚灵顶劲,舌抵上腭,下颌微收,双目平视。双手于下丹田处成托式,即掌心向上,掌指相对,意守丹田一柱香,引真气自督脉、任脉行到中丹田,并在此汇聚成乒乓球大小的真气球,其色赤。口中默念,意念中丹田之真气化为波圈,若水纹之状。碰肤弹回,须反复重阳之数。

第二重:意大波圈,自内向外旋为散,自外向内旋为聚,散聚合适为阴阳平衡,阴阳平衡,万物之本。渐如虚空,与宇共振,法同上。

第三重:自然站立,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放于两腿外侧,百会上顶,舌放平,双目平视,调整呼吸,意守丹田一柱香的时间,然后点头,吸气、收腹,口发鬼怪连音,同时意引丹田真气随声音向外扩散;抬头、呼气、口闭,意收回,真气归中丹田,如此反复。一点一抬,一上一下,上下起到,喉轮自开,开通喉轮魔音自现。
第四重:无相音罡
无相音罡,即音罡无形。其秒音无穷,可防敌护体,亦可以音控他人或给他人治病。其练法很简单,只需把“九阴神功”的“先天真气”与“鬼狱阴风吼”之音合二为一就可,具体练习方法可参照以上两法自悟,此不详述。

下卷

《九阴白骨爪》

爪力无比,鬼气回荡,不攻自惧。其爪可使头骨成孔而不碎,爪心有强大的吸力可隔空取物或吸取他人功力,爪指有强大的透劲可隔空伤人。一收一放,一开一合,合乎武学大道之理。
第一重金丝手诀曰:面北背南朝天坐,气行任督贯大椎。意聚丹田一柱香,分支左右聚掌心。打开气海命门穴,气满冲贯十指爪。旋入阴气一坤炉,放收来回金丝手。凡习九阴白骨爪需先习九阴神功百日,于极阴之地,谷地为佳。面北背南,五心朝天坐于低处。双手放于膝上,手心朝下,意守丹田。开气海、命门,旋转吸入阴气汇于丹田。气顺任、督两脉上行汇于大椎穴,于右肩井穴入掌心,气满鼓支,掌起平胸。五指下垂,气贯入指,十指内扣、回拉,手丝为一。回气丹田,温养柱香。
第二重摄魂诀曰:打开丹田前后门,三昧磷火化无形。吸进鬼狱阴鬼精,阴功在此更为进。此法是一种极秘之法,可开通人的死生之谜,吸取鬼魂之气,同时亦可用此法吸他人功力元神。找一坟场,在半夜无人之时,面北背南,五心朝天,左掌心向上,大拇指扣小指其它三指伸直。左手立于胸前,掌心朝左,大拇指、中、无名、小指内扣,食指伸直,口念咒“探地达摩,无相无上,摄阴摄魂,无畏无惧,阴阳合和,人鬼交战,吗咪呗咪‘口奄’”三十六遍,一遍过于一遍,到最后一遍,只需“吗咪呗咪‘口奄’”。然后双手抬到头上方,合掌, 尖朝天,打开气海、命门两穴,从两穴内射出阴气,成螺旋型由小到大,如龙卷风一样把野魂卷入两穴汇于丹田,练习一柱香的时间后,开始炼熔。双掌放于膝上,掌心朝上,意守丹田中的无数阴魂被丹田阴气形成环状,封闭在内不能出来。意念丹田封魂球开始旋转,同时意念坟场突然起了无数磷火,用同样方法把磷火吸入丹田封魂球外圈,燃烧炼熔阴魂,由慢到快不停旋转,火由小到大,直到化尽为止。收功,温养丹田一柱香。如果用来吸取他人功力或元神其方法于上面同理。
第三重白骨练爪诀曰:白骨头上悬,幻化为二骨。悬九穴,左右手中擒。合和为阴珠,吸阴吸精鬼。齐汇坤炉内,回返丹炉内。面北背南,五心朝天,坐 坟场中,意守丹田片刻,意守自身前后有九座坟,突然裂开飞出九个头骨,这时意念打开气海、命门两穴,射出旋转真气由小到大,把九个头骨给悬起来,位于本人头顶上方左右,缓慢旋转。从每一个头骨的两眼射出一条红气线,分别射入百会、玉枕、膻中,左右肩井穴,灵台、气海、命门九大穴道中,并且在每个穴道中渐渐汇聚成一个球,然后这九个红球同时从任督两脉汇于丹田,意守丹田使之气化合。然后运气两掌贯足真气,由于反向力,双掌抬起平胸,在贯入十指,十指突然变爪,这时意念那九个头骨互相幻化,变为两个头骨于胸前方。掌心外突把两个头骨吸入掌中,随后十指内扣抓住头骨,放出真气把头骨抓成十个小孔,然后吸回真气,同时吸取头骨内的真气归于丹田。收功,温养丹田一柱香。至头骨隔空袭来抓成孔而骨不碎,九阴白骨爪成矣。练之此境界需配合外功练习即第四重。
第四重外功诀曰:气至丹田贯十指,倒行古树狸猫功。抓石打铁练指力,内外合修白骨功。平常把内气贯于十指用以隔空取物,在以十指抓,练硬物,所用之物应由轻到重,由近到远。在者可以倒立于树旁,双脚依树,然后用十指抓树缓缓上行,以练指力。此重应与第三重同练。
第五重练到第四重此功已成,此第五重为加深功夫,其阴毒程度更甚。用古时棺材、蝙蝠血、砒霜三种物体加水加热后,用以漫手,再练内外功,这样手上有剧毒,以此手伤人无救。

《螺旋九影》
《螺旋九影》为武林上乘轻功,集身法、步法、罡气于一体。可平地拔起数丈,亦可平空飞行万里,身体周围有一层自然罡气,可攻击外敌。练之上乘可幻化出九个身影,于佛门无上神功“莲台九现”有相同的功效。

第一重:室外练功,不准迎风,松去身体裹缠之物,活动一下全身关节,用意念放松全身筋、骨、肉、皮等。然后面北取五心朝天或盘坐,上身正直,虚灵顶劲,舌抵上腭,下微收,双目平视,双手掌心朝上,掌指相对,捧放于丹田处,意守丹田一柱香,接着双手轻轻向上捧,沿任脉路线至膻中穴处,双手变为捧莲花状即双手心相对,掌根相抵,掌指朝上,双手十指自然张开,接着上捧至头顶,同时缓慢吸气,意念随上捧之势,将大地之阴气由会阴穴成螺旋状吸入,经中脉上升以头顶百会穴成螺旋状射出;然后双手变掌心向下,并向下压到丹田处,同时呼气,意念随双手下压之势,将天上之云气螺旋状吸入百会穴,经中脉由会阴穴成螺旋状射出,如此反复。

第二重:第一式:面北而坐,功接上重,五心朝天,上身正直,虚灵顶劲,舌抵上腭,下颌微收,双目平视。双手轻轻提起,掌心朝下,掌指相对放于中脘穴处,双手中指间距离约为一掌宽,双肩下沉,双肘下坠,双臂要“圆鼓”。意念会阴穴射出螺旋状阴气把身体旋入地下,至到地极处。突然螺旋阴气收回,身体如弹簧一样被弹回地面。

第二式:要领同。轻抬双手,掌心朝上,掌指相对,高举至头上方,双臂微曲,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意念百会穴射出螺旋状阴气,如飞机之螺旋桨,把人身托起,飞到九重天方为极限。此时人体在天空飘浮,突然阴气收回,人从天空掉回地面。

第三重:在第二重第一式的基础上打开气海穴,命门穴射出螺旋状真气,环绕身体自左到右,意念身体随螺旋真气之力上升,或平空飞行。同时在练功中加入有外敌入侵,不能入或击伤之意,可同时练习环身罡气。

第四重:此为加深功夫,即在水中练习以上各功,要领同上。


切记:习练次功绝不可半途而废

(注:所有资料源自网络,如有疑问与本人无关)


[create_time]2011-02-13 12:02:32[/create_time]2011-02-25 21:59:40[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1[alue_good]叆叇晴风[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0abe3db.9JwGfmuXtLecq1nzh6CzNg.jpg?time=3307&tieba_portrait_time=3307[avatar]TA获得超过17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69[view_count]

太极拳体用全书的作者是

《太极拳体用全书》作者是杨式太极拳的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杨露禅之孙)。书的封面、开篇有民国时期的军政要员以及当时的名家对《太极拳体用全书》做了题词,显示出了这本书在当时背景下的一个影响力。书的前面概述了太极拳的历史及杨家太极拳三代传承人图片。后面内容大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太极拳十三势拳架,由杨澄甫先生亲自示范太极拳拳架94节,拳架图片配文字讲解。第二部分主要讲太极拳的四正推手和大捋。第三部分引用太极拳的经典拳经拳论。太极拳的要点1、柔腰百折在无骨,撤去满身都是手。2、云手妙用全在转腰胯。3、转身蹬脚要立定根力。4、进步载捶要守我中定。5、金鸡独立要稳立。6、转身白蛇吐信手掌加沉劲。7、高探马带穿掌左手穿掌敌喉间,右手以应变。8、双风贯耳向敌耳用虎口相对贯去。9、如风似闭用长劲。10、十字手含掤挤劲。11、合太极式收其心意气息,知止有定。12、本是舍己从人,亦须知有舍人从己之处。

[create_time]2023-01-22 03:53:37[/create_time]2023-01-30 00:00:0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小涵娱乐频道[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55e0674.9Gao8-R8Q95Qlb9crN-aFw.jpg?time=13319&tieba_portrait_time=13319[avatar]TA获得超过227个赞[slogan]娱乐百事通,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包你满意![intro]19[view_count]

太极拳有哪些经典书籍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大约20世纪30年代出版。
杨澄浦:《太极拳体用全书》,大约20世纪30年代出版。
沈家桢、顾留馨:《陈式太极拳》,1964年。这本书虽然没有六七十的历史,但书中收录了大量先人的精彩拳论。


[create_time]2018-01-06 15:13:38[/create_time]2017-12-24 18:20:2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平辰臣2116[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c1bbd77.lIrCGtZikUbz2dTuofF2Vw.jpg?time=6258&tieba_portrait_time=6258[avatar]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35[view_count]

如何避免把太极拳练成太极操

避免将拳打成操 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要求练拳时必须遵循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胯圆裆、神聚气敛、身手放长的规定。
二是要发力运劲体现“根在脚、劲于腿、主宰腰、形于手”的特点。
三是要求练就内气发于丹田,后撑命门,鼓荡腹腰,以意导气,以气催形,以腰为轴,左右旋转,两肾抽换,通任督脉,遍带冲脉,达于四梢,气遍身躯,归于丹田。
四是必须把练劲和练气相结合,不要单纯手脚动,而是不动则已,一动全身动,打出太极味。
五是心要静。心不静,就会把太极拳练成太极操。陈鑫云:“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这阐明了要练好太极拳,则必须在练拳之前排除一切杂念,心平气和。打拳时,不要东张西望,看这看那,想这想那,心不在焉。心静才能宁神,宁神才能专注,打出意境。
六是注意呼吸。太极拳是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自然放松隆起,必要时发出“哼、哈”之声,与套路动作配合。不然,有可能起到负面效果,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
总之,为有效地避免将太极拳练成太极操,就要按太极拳拳理,正确练习。要有“练拳没人似有人”,打出一种“虚静空灵”的感觉,练出一种“我身动,却不知是我身,始于无极,归于无迹”的意境。【来源腾讯网】
山人运动祝拳友身体康健,运动畅快~


[create_time]2017-01-10 11:41:13[/create_time]2017-01-25 11:29:3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百度网友702a3913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0d1fb9f.x469WPKrmjYLoOpXAWegKg.jpg?time=2967&tieba_portrait_time=2967[avatar]TA获得超过112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05[view_count]

你练的是太极拳还是太极操

看看你学的是太极拳还是太极操
太极拳 -- 养生的拳;太极操 -- 运动的拳。
太极拳 -- 膝盖不会痛;太极操 -- 多人膝盖会痛。
太极拳 -- 练拳练“骨头”;太极操 -- 练拳练“肌肉”。
太极拳 -- 练拳开始练“脚”;太极操 -- 练拳开始练“手”。
太极拳 -- 推手不用力;太极操 -- 推手很用力。
太极拳 -- 发劲用丹田发;太极操 -- 发劲用外形发。
太极拳 -- 会放松;太极操 -- 不会放松(或假放松)。
太极拳 -- 极少会生病;太极操 -- 经常会生病 。
太极拳 -- 学好一套拳起码要几年;太极操 -- 几天一套,学了一套又一套!
目的方面。
太极拳,不单单要强身健体,养生、修心,还要追求功夫上身,以及达到人格的修炼;
太极操,退休后找点儿事做,找个不花钱或者少花钱的锻炼方式,以及找几个一起玩的伙伴。
教法方面。
太极拳,教学系统规范,每个动作都详细讲解,教师亲自示范,手把手的指导学员,力求拳架动作到位,不求身法低架,只求动作到位,精雕细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
太极操,新学员跟在老学员后面,一起随着老师练习,个别动作没看懂找机会问一问老师或者老学员,以及多跟着练几次就学会了,动作大体相似即可。
内容方面。
太极拳,注重基本功练习,桩功、定势反复纠正,缠丝功详细讲解示范,太极拳套路每个动作都拆招讲解、认真教学,并且通过推手及教师喂劲等方法检验功架,不需要音乐,拳中自有天籁音;
太极操,各类太极拳套路,太极剑等器械套路,最多加上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养生项目,每天练习也是一个套路接一个套路,跟着音乐节奏练,每个套路有固定的音乐辅助。
理论方面。
太极拳,对太极拳拳理理解深入,并且有内气的体会,功夫上身,充分理解意气与骨肉的主从关系,能够初步理解前辈们的拳经拳论,教学中能够指导学员体会意气和劲力形体的配合;
太极操,不用去管什么理论,也没听说有哪些拳经拳论,就是玩一玩,跟在后面练吧,而且练得也很开心,开心就好。
场地方面。
太极拳,一般要求室内场地,或者天气晴朗少风时在室外安静的地方;
太极操,一般是在公园里或者广场上,室外的场地;
教练方面。
太极拳,一般要求正规学拳8-10年及以上,所学系统深入,自己有深刻的体悟;
太极操,一般是同样在公园里跟在老师后面学习过几年,能够熟练的练习几个完整的套路。
学员方面。
太极拳,往往以中青年为主,也有很多小朋友,太极拳鼓励年纪小的学员学习,因为年纪越轻,学的越快,领会越好,尤其是身体健康有志于太极修炼的青少年;
太极操,以即将退休或者已经退休的中老年朋友为主,或者身体健康欠佳的一些人,听从医生建议开始学习太极拳,希望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
时间方面。
太极拳,不分寒暑,一年四季每天学习不辍,而且要求课后坚持练拳不懈,保证练拳的强度和训练量;
太极操,往往是早上跟在老师后面练习,偶尔家里有事儿就耽搁几天,忙好了继续,一到天冷或者刮风下雨就停练。
功力方面。
太极拳,因为有基本功的训练,以及套路动作规范,能够很好的获取训练效果,随着练习日久,身体松活,气血充足,功力日深,逐渐会体会到内气增长;
太极操,看起来衣袂飘飘,神采奕奕,各类套路也是动作娴熟,架子高低起伏,问起来内功是什么,一脸茫然,甚至想也不敢想。
境界方面。
太极拳,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推进,以及学习时间的积累,按部就班地达到教练设定的阶段性目标,而且体会不断的深入;
太极操,就这样每天练着,套路很熟悉,偶尔再学习个新套路,不追求什么境界的提高,没有实质性进步。
在以上十个方面的比较之下,太极拳与太极操练后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当然,详细的讲起来,两者的差别远不止这十个方面。
有了以上的对比,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了。
拓展阅读:太极拳技法规律
太极拳技法除遵循“武术技法原理”外,还强调下述基本技法规律,形成技法特色,它们包括:上悬下沉,中节舒松;中定而动,轴轮互转;缓慢柔圆,息细匀长;以意主导,形息互引。
上悬下沉,中节舒松,是太极拳身型的基本技法。“上”指头顶百会穴部、“下”指足跟、足掌和足趾等用于触地支撑的部位。“上”与“下”的中间,概称“中节”。练拳时头顶上领,似有一绳子悬住百会穴之感,再放松中节各部肌肉和关节,任其被地心引力向下牵拉而沉坠,手部和足部就会有沉实感。人体在这种上悬下沉作用下,被对拉拔长,肩、肘、腕、脊柱髋、胯、足等关节都被撑开,胸腹部亦随之宽舒,中节各部就能灵活运转。上悬下沉还能是头顶不端正、颈项顺直、驱赶中正。
这种上悬下沉,中节舒松的技法,也用于处理任意相邻三关节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以头为上、肩为中、肘为下,即:头悬,肩松,肘沉。这能撑开肩关节,放松肩部肌群。随之以肩为上、肘为中、腕为下,即:肩悬、肘松、腕沉。这能撑开肘关节,放松肘部肌群。再以肘为上、腕为中,指为下,即:肘悬、腕松、指沉。这能撑开腕关节,放松腕部肌肉。如此由上而下、依此上悬中松下沉,就能全身放松、节节贯串,使气力注于手足。
中正而动,轴轮互转,是太极拳动态的基本技法。太极拳“十三势”终于中定。太极拳经以中定为“土”,依土生万物之意,中定既是“十三势”之一势,又是其他十二势的基础,势势皆不能离中定。所谓“中定”,指中和稳定的状态。“中定而动”,指以“中定”的状态进行运动,或者说,在运动中追求“中定”,使动态不是“中定”。“中定而动”有三种表现形式。
其一,身体在运动中保持不歪不斜的“中正”状态,重心始终在支撑面内移动。此技法要求动步之初,先将身体重心移于支撑脚,形成单脚支撑的支撑面,然后移动脚才提离地面。在移动脚的移动过程中,要保持身体重心在支撑面中间,几乎不出现移动,待移动触地成两脚支撑,形成新的支撑面后,身体重心才能随之向新支撑面中间移动。这样,保持身体重心在支撑面内移动,并与中正的身态配合,具有较高的稳定度和轻灵度。
其二,身体在运动中保持不高不低的“中平”状态,重心平行移动。此技法要求身体移动时,始终保持顶平、两肩平、两胯平、两脚平,形成太极拳运动中重心平稳的特点。即便是仆步下势,也是在保持身体“中平”的状态下,先降低身体重心至一定高度,在平平移动重心,完成下势动作。独立类动作是先将重心平平移动至支撑面中间,再在保持身体“中平”的状态下伸膝向上立起。
其三,身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无过不及的“适中”状态。无过不及,即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谓“无过不及”。在推手过程中,“无过不及”是随对手动而动,”随屈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单练拳架时,表现为动作的规格、变转的速度、意气的配合、劲力的刚柔等,均循规蹈矩,做的拳恰到好处。这种在运动中求“中正”、“中平”“适中”的状态,综合表现为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也就是《十三势歌》所谓“静中触动动又静”的状态。
“轴轮互转”,是太极拳动作中肢体配合的基本技法。运动时,以腰为“轴”,以手足为“轮”。以腰以上躯肢为“上”,以腰以下躯肢为“下”。强调以腰动带臂腿动,犹如轴动轮必转。下肢(上肢)动则能引起腰动而带动上肢(下肢)随之动。犹如搬动圆轮的一部,其它部分亦随之动。这也就是上下相随。如此,则全身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作协调完整。
缓慢柔圆,息细匀长,是太极拳处理运动节奏、劲力、呼吸方法的技法。指练习太极拳时,肢体移动速度要缓慢,运用柔韧顺达的劲力,使动作衔接转换圆活连贯,一气呵成。与此同时,要采用腹式深呼吸法,将呼吸调得细微绵长,匀速出入。“缓慢柔圆,息细匀长”必须协调配合,循序进行,其中一环出差误,就会影响其他动作环节。例如,劲刚会导致形直、速快、呼促,影响柔圆缓匀等技法的运用和体现。
以意主导,形息互引,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基本技法。练习太极拳时,要求以意识为主导,用意识控制呼吸(即息)、控制肢体动作(即形),支配呼吸与动作有序配合。做到一方面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气到力到,引起肢体运动;一方面又以意识控制肢体按照严格的动作规范运转,让外形的变化引起呼吸的相应配合,并经长期练习,获得意、气、劲、形的统一。达到所谓“以意导体、以体导气”和“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交融的境界。


[create_time]2018-06-17 23:10:56[/create_time]2018-07-02 02:51:28[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4[alue_good]日狮AA[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ba9c104.Y1sc3CNUJhhs9iOot664qg.jpg?time=8598&tieba_portrait_time=8598[avatar]TA获得超过14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26[view_count]

太极拳入门必看

  第一、端正。   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注意姿势正确,特别是身体中正,不能东倒西歪。其它部位也要按照动作要领做到位。初学阶段要抓住姿势“端正”这一环节,不可贪多求快,潦草从事。这样做开始阶段可能刻板一些,初练起来灵活性稍差,但只要抓住了“身法”中的主要矛盾,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第二、稳定。   要使上体端正舒适,必须首先保持下肢稳定。步型、步法既是姿势当中的一部分,又是整个姿势的基础。经验证明,很多人下盘不稳,并不完全出于力量不足,而多数是由于步型、步法不当。如果步子过小过窄,或脚的位置、角度不对,以及变换动作时虚实不清,势必造成身体重心不稳。初学者必须把步型、步法的要求弄清楚,可以单练各种桩步和步法,先把身体重心的变换找清楚。这样既利于培养下肢的支撑力量,又能把主要步型(弓步、虚步、独立步等)、步法(进步、退步、侧步、跟步等)的要领掌握好。   第三、舒松。   初学时,在姿势动作中要注意舒松自然。舒松不是绵软无力,而是按照规矩,尽量把动作做得舒展大方。任何运动总是松紧、张弛交替进行,太极拳也是如此。但是太极拳的特点是轻缓柔和,沉着自然,要求“运劲如抽丝”。初学者往往理解不了这个要求,容易使用拙力,造成不必要的.紧张,甚至僵硬,破坏了姿势动作的端正、稳定。初学打基础时必须由舒松柔和入手,把不必要的紧张和生硬的僵劲去掉,姿势动作力求舒展大方,自然柔和。   第四、轻匀。   为了较快地掌握太极拳轻缓、柔和的运动特点,初学时注意动作要慢、要柔,用力要轻、要匀。当然,快和慢是相对的,不是越慢越好。一般说来,初学者动作慢一些,用力轻一些,易于使动作准确,速度均匀,消除拙力。初学时如果动作不熟练,可以在姿势之间稍有停顿,体会一下要领,边想边做。但是动作熟练之后,就要努力保持匀速运动,起落转换不可忽快忽慢、忽轻忽重。


[create_time]2022-07-26 12:21:25[/create_time]2022-08-05 23:02:1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三夜见2581[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2f7deb5.ZsBcGcSGtl4EJ0eYRtgZxg.jpg?time=1185&tieba_portrait_time=1185[avatar]TA获得超过267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view_count]

太极拳如何正确入门

太极拳入门方法如下:1、学习理论,了解太极的健身作用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广泛推广太极运动,国家体委组织专业人员,在杨氏拳的基础上创编了二十四式面化太极拳,并一直流传至今,其动作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易学,适合男女老少。太极拳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健身作用,经常练太极拳对改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均有良效,它具有预防疾病和抗衰老的作用,对神经衰书、高血压肠、胃炎、风湿寒腿病、关节炎,糖尿病等慢性病有很好的医疗作用。所以,太极是一种有康复作用的健身运动。2、了解简化太极拳的自身特点,掌握其技术要领要学好太极,首先要了解太极拳自身的特点,了解这套太极自身有哪些要求,在学习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create_time]2022-12-19 22:33:00[/create_time]2022-12-09 14:44:4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留溶溶A6[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bec4bef.Ir4cmmI6wz8eN3D5s1eWzg.jpg?time=9652&tieba_portrait_time=9652[avatar]TA获得超过58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view_count]

陈氏太极拳的经典书籍

主要整理早期的陈氏太极拳书籍和近代大师级人物的主要著作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著,1932年出版,2014年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重新出版发行。《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著,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著,1935年出版 《陈氏太极拳入门总解》,陈绩甫著,1935年出版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陈氏太极拳》沈家桢 顾留馨《陈氏三十八式太极拳》陈小旺《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及单刀单剑》 王西安

[create_time]2018-04-15 17:08:52[/create_time]2016-05-25 20:16:3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美好且深远的小福星14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870b746.fadEGYhgi3rbOxkGfolUzw.jpg?time=1730&tieba_portrait_time=1730[avatar]超过6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079[view_count]

内功心法指的是什么?

所谓内功,是指人体在保持松静状态和相对固定的练功姿势时,以调身、调息、调心、存思、意守、任督二脉运气等方式,使人体的有序程度提高,从而达到强体祛病的功法。而武术内功除了增强体质外,更重要的是增加击打的力度和内劲。内功简介从康熙年间武术家王南溪家中所藏的内功四经一书看,其中内功篇专讲气的脉络、格式、气窍、生劲的理法及其气运行于体内,而使外形健壮的境界。主要是调气、养气、运气于体内,使经络通畅、内脏无疾、精力充沛、体貌健康。纳外、神运、地龙讲的是练劲、练神、练身,以此为基础。乾隆四十年徐文弼著的寿世传真中阐述了内外功,外功:按摩、导引、吐纳之法,内功:即小周天,分三步,一、静坐,排杂念,宽衣,内视,二、想丹田,热气由督脉上升,三、热气由上而下的运行。

[create_time]2022-04-11 12:18:01[/create_time]2022-04-17 15:01:4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周宇杰90[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3e7d66f.MUk3LI5aCqAQ9uiLUb11kA.jpg?time=5689&tieba_portrait_time=5689[avatar]TA获得超过457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16[view_count]

古人的内功心法

内功   锻炼身体内部器官的功夫。
  内功是通过气的练习而成的,练气讲究呼吸吐纳,多用腹式呼吸法,精神集中,循序渐进,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内部器官的目的。武术中可以提高耐力、战斗力和极强的自我保护作用等。
  说起内功,大家可能会想到《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里那些玄妙的东西。又有不少人说内功根本是胡说八道。那么到底有没有内功这种东西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了.先来澄清一个事实,轻功和硬气功不算内功。这两种功夫虽然用气,但用得不系统。较之内在的力道来说,更倾向于外在的力道。硬功重在皮肉,轻功重在腰腿。它们的气是在长期的锻炼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专门练出来的。我来逐一说明:
  一,轻功。
  轻功的练法很多,大多是渐进着练的。比如说,用一个大竹笸箩(直径约2米),内装满沙子。在笸箩边上走,熟练了就跑。要求是不能把笸箩踩翻。当然,在一开始,这个要求是很容易达到的。然后用一个碗从笸箩里把沙子掏出去一碗,再跑。熟练了以后再掏一碗沙子……如此练习,当笸箩里的沙子全部掏空的时候,你就达到身轻如燕了。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很自然地形成一股气。正所谓“提气轻身”。不过大家不要尝试,因为你怎么练也不太可能达到标准,因为这里面还有用气的诀窍是不能说出来的。如果有谁知道这些用气的诀窍的话,运用这些诀窍,并勤加苦练的话,最多1年,可以达到身轻如燕的境地。
  二,硬功。硬功大多是用木棒等物敲打身体的各个部位,用这种刺激来减轻身体被打到时的痛苦,也就是所谓的抗击打练习。外在的皮肉练到一定地步,再加上硬功用气的诀窍。身体也会产生一股自然而然的内力。
  也许这些东西你们已经觉得很神奇了,但是,这不能算是内功。因为他们的气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本身的控制用出来的。那么,内功难道还要神奇吗?从外观上来看,是的。从科学上来看,不是的。正如乱影说的,任何人都不能打破自然科学规律的束缚。也许有些东西自然科学也解释不了,不过,再怎么样也不能把大米白面变成核武器。内功也有他的极限。一个人通过修炼,可以达到种种近乎“不可思议”的地步,但是,人的肉体永远都打不过飞机大炮。 [编辑本段]鹤拳道内功   调运内功 鹤拳道用气,气沉丹田,注气不注力,注意更注气。而这“气”,按中医理论是指人体内能够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有一定的运行路线。武术家认为,这种气的运行是可以锻炼的。练气这种功,就是气功,或叫内功。鹤拳道就是要练这种气。鹤拳道所练的内功是一种丹田功。丹田可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鹤拳道着重练下丹田,即正中小腹的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的地方。练时应气沉丹田,有节奏地呼吸,呼吸应当做到绵、细、深、匀、细、柔、有力;且意守丹田。就这样使丹田这个位置时松时紧,有节奏地进行腹式呼吸。 不断地进行这样的锻炼,日久会使你每当训练开始不久,就会感到腹内有一股暖气血在流动,全身会慢慢感到发热。这就是气血在人体内舒畅地循环流动,它循着经络,由丹日下行至足心(涌泉穴),然后上行经过背、颈,直到头顶(百会穴再下行经颜乔至丹田,成为椭圆形的周流形式。这种气血运行的速度很快,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在练丹田功时,腹部应当感到充实,并富有弹性,这样日久会使体肤变得极其坚韧,经得住相当分量的拳脚冲击。所谓“内练一口气 外练筋骨皮” “练拳不练功 到老一场空”
  人自出生长到成年,多则阴盛而阳衰。此“阴盛”指人体外形健美,此“阳衰”指人体内气不足。内气不足,气血不能通达四梢,则人多有病,故应以削弱柔顺形体之法以助内气之增长,终达外形与内气平衡,此练习鹤拳道之目的也。学者不可不知。
  故看师者松活弹抖,窜蹦跳跃,快慢相间,刚柔相济,未达阴阳平衡就尽力模仿,非但能健身,反伤身矣!所以学练鹤拳道必循矩,不可操之过急。
  说内功之前,先说一些自然科学不能解释的东西:
  第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西方人大多不相信这些,中国人基本相信这个。从解剖学上解释不出来,不过穴位和经络的存在是确切无疑的。印度的瑜珈中也有类似穴位的理论。瑜珈认为人的脊柱上有14个生命能源点,瑜珈的修炼正是刺激这14个能源点,从而达到强身的功效。中国的穴位理论更加详细,穴位不仅存在于脊柱,更存在于身体的其他部位。而经络起到一种类似于纲领的作用。奇经八脉把人身的穴位贯穿起来。
  第二,气。气这种东西,连很多中国人也不相信,主要是因为没见过。当然,气是看不见的东西,我也没见过,不过亲身体验过。它的存在也是确切无疑的。连中医里也有很多关于气血的理论。
  下面说说内功的理论。各家的内功理论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各家的内功心法不同。中国武术门派众多。内家有太极、八极、形意、八卦等等。不论哪一门,都有一种所谓的“气拳”,每一个招势都要静止很长时间,这就是内功的修炼。用行话来说叫“桩功”。初级的桩功只是为了体验气,比如某一个姿势,你要感觉到有热气从脚下向上蔓延,直到腰间。有这种感觉说明练对了,没有就说明练得不对。当你对于内力的行走很熟悉了,就练习更加高深的桩功,这时,就涉及到各家各派的心法了。如何引导、控制你的内力,并使之在身体里如何运行。
  内功的最高境界叫做“身知”,就是“身体本身知道气的运行”的意思。再说得“武侠”一点,叫做“打通任督二脉”。这个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学中医的人都学过穴位,同时有一首口诀,讲的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顺序和时间。子时运行到哪一个脏腑,午时运行到哪一个脏腑……一天12个时辰正好周身运行一遍。这就是一个周天(先天大周天)。这个周天是人生来就不停运行的。练内功的人,控制他的内力在身体内快速运行,把本来应该一天完成的运行用一个小时完成,他还可能和正常人一样吗?而这个周天(后天周天)又分两种,一种是大周天,一种是小周天。小周天是指控制气血只绕行于任督二脉(上起头顶百汇穴,下止裆部会阴穴。身体前面中央线为任脉,身体后面中央线为督脉),速度快但是长功慢。大周天是指控制气血绕行身体所有经络,长功快但是速度慢。这种程度的内功修炼则是只有“身知”的人才能作到的。
  达到“身知”的人真的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有一位太极名家(已故),身高1米6多,生前(当时已八十多岁高龄)坐于一把藤椅上,一个身高1米9的壮汉双手压住他的胳膊,全身用力压住他。老人家只是大喝一声,就用内力把壮汉弹出2米多远,这就是“身知”的威力。
  另外,还有一种不为打人的内功。武当派的老道有一种功夫叫“寒暑铁布衣”,是张三丰创立的,练这种功夫,可使人不畏寒暑,四时只穿单衣蔽体而能云游四海。这种内功不仅涉及到上面所说的理论,还要提到道家独特的宇宙观和养生理论。在此不赘述。不过还是那句话,内功也是有极限的。像我现在在长春,经常下雪,天气较冷,但是我仍然只穿一件衬衣一件外套,不穿毛衣和羽绒服。寒暑铁布衣比我还要狠,但是也绝不可能只穿一个小裤衩到南极科考去。
  以上是关于内功讲解来源于书籍及民间的传说,尚无考证及科学依据
  内功来源于中华武术,尚有许多的深奥之处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与考证
  和气功相似
  中国内功应该诞生于1932年,它的“发明”人叫做李寿民。李寿民还有一个笔名叫“还珠楼主”,他与张恨水等人都是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小说的领军人物。
  李寿民的代表作是《蜀山剑侠传》,但他最为著名的成就是开创了“武侠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将古代传说中的神话、志怪、剑仙、武侠融合于一体,创作出繁盛的武侠小说,开一代先河。
  李寿民是在《青城十九侠》中首先提到“内功”的,而后,他在《武当七女》、《长眉真人传》等书中将“内功”“学说”进一步完善。并在书中提出武当派是“内家功夫”、少林派是“外家功夫”的“学说”。解放后,李寿民改名李红,并于1956年开始,奉上级指示在报纸上对自己创作的“封资修大毒草”,做出深刻的自我批判。五年后,他被革命小将“批判”致死。
  在李寿民接受批斗的同时,港台作家金庸等人开始接过李寿民的旗帜,深化他的内功“学说”,并开始创立各种武林门派,由此,李寿民创立的这种小说流派发展壮大,并从鸳鸯蝴蝶派中独立出来,成为后来为大陆津津乐道的“武侠小说”。
  李寿民死时,武侠小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有好事者根据那些著名武侠作家所创立的武林门派,或者他们书中设定的主角所偏好的门派,把他们封为各大门派掌门人。比如梁羽生,他在书中创立了一个天山派,并喜欢把主角或者正面人物设定为天山派弟子,故而被人称作是“天山派掌门人”。这就是后来所谓的武侠作家八大门派掌门人,十大门派,十八大门派掌门人的滥斛。
  据说,有一位柳姓武侠作家,老是偏好在书中给主角喂一些古代蔬菜——比如古代西红柿(书中常被写为赤霞珠,或者朱果),或者古代茄子(昆仑紫瓜)等等,所以他在被定为某派掌门人后,又被人戏称为“野果派掌门人”,也称“古代蔬菜派掌门人”。而后,那些也偏好给书中“猪脚”猛喂古代蔬菜的作家,也都被统称为“野果派弟子”。
  李寿民出生前,或者说《青城十九侠》诞生前,中国决不会有“内功”存在。在此之前的中国古代小说中从未提起过“内功”之说,所以在诞生于明初的《三国演义》里,关羽张飞没有内功。甚至连《封神演义》、《西游记》里的神仙也不会内功,那可是武当张三丰活着的时代啊!
  一直到了清代,《新儿女英雄传》里的侠客也不会内功


[create_time]2013-11-12 13:55:36[/create_time]2013-11-24 22:37:51[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21[alue_good]匿名用户[uname]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yt/bdsp/icon/anonymous.png?x-bce-process=image/quality,q_8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647[view_count]

太极拳常识问答

1.做太极拳运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太极拳的运动处方:(1) 运动强度:以心率控制运动强度,(220-年龄)为最大心率,运动强度控制在个人最大心率的50-60%之间。

一般情况下,除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外,连续三次的太极拳套路练习,可以达到这一运动强度。(2) 运动时间为60分钟。

(3) 运动频率为3次/周。以每周锻炼3-5次为最适宜的运动强度,每次锻炼时间20-60分钟,有助于情绪的改善。

(4) 运动时间应尽量选择下午和晚上活动为宜。如在清晨锻炼,运动量应小一些。



因为早晨冠状动脉张力高,交感神经兴奋性也较高,无痛性心肌缺血、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和猝死发病也多在早晨6时至中午12时,因此应尽量选择下午和晚上活动为宜。总之,打太极拳要持之以恒,锻炼贵在坚持,循序渐近。

活动强度应先轻度,再中度。每半年或一年向有运动医学素养的医生进行咨询,以检查运动效果。
2.有关太极的知识
最简单的是武当八式太极拳. 简介 这套简化武当拳共八式。

全套演练由起势到收势仅一个来回,所需时间约1分30秒左右。演练动作由慢至稍快,再由稍快到慢结束,形成一个 *** 之后,静神平气收势。

如果感到演练意趣还浓厚,可按反式再练一次。整个套路演练起来宛如动静自若、神表自在的游龙,轻松奔放地拧转翻裹,使练习者感到明快 *** 畅,舒适快慰,神怡爽心。

老中青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习练,均能起到养生、健身、防身的作用。 简化武当拳是在武当拳初级综合套路的基础上选编而成的,便于武当武术爱好者初学和入门。

一般情况下可在120分钟内基本掌握全套动作;两天训练,可以熟记全部内容。 这套套动作虽少,但每一个动作都隐含养生、技击内容。

认真习练到一定程度后,善悟者或对武当拳研练有造诣者,均能阐释或领悟其健身、防身作用。具有隐秘的养生,尤其是技击性。

动作要求 (1)动作阴阳,交合运变,体现势正、招圆、松静、柔绵之功; (2)手眼身法步高度配合一致,做到手到、眼到、身到、步到; (3)动静相间,刚柔并济,蓄气轻缓,发劲快打; (4)稳定时无物无我,运动时得意忘形,轻松自在。 行拳走架歌 八式简化武当拳,无极起势鼓荡丹, 两仪开合掳带连,鹤飞展翅气沉田。

旋转乾坤开胯髋,野鸡蹿林走连环, 五龙暗渡偷掌腿,侧人打钟架压点。 阴阳别翅藏奇巧,合抱太极身安健, 式法虽少万遍练,通幽入奥功德满。

八式动作说明与图解 (一)无极起势 1、预备势 两脚并步自然站立,身体中正,两臂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舌轻搭上腭,齿轻叩,口微合,呼吸自然,双目平视,心意纯静(如图1)。 2、无极桩法 双手从两侧合抱于丹田处,手势成阴阳八卦子午诀(即左手拇指与其它四指轻握,右手拇指从左手空拳眼中插入,指尖顶于食指、中指根节处,其作四指并掌拢覆于左手背上)。

然后,用鼻轻、匀、细缓深吸一口气,闭气,鼓荡丹田8次,再呼气。微静,将口中津液分三口咽下(如图2)。

要点:轻松自然,收腹提肛,含胸拔背(腹微收,肛有自提之势;胸微含,背有自拔之形,调节身体中正);虚领顶劲(意觉脖领中空,并微拉脖领使其中空之气上提百会,调节得法必使百会至尾闾会阴有气贯相融之感,微拉领脖时须配之下核内收,方才奏效)。 说明:无极桩法属道门养生桩法,如得要领,站之得法,全身会有虚无飘渺之感。

气之行身,无处不通,无处不透。但初学者不必刻意追求。

知此理法,仅做外形即可。 希望采纳。
3.请教太极拳的知识
太多了,粘不完,这你给网址:/view/8183 【概述】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其动作刚柔相济,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

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 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但都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

太极拳作为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

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

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发展简史】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没有充分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但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早于陈王廷,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本也为陈式太极拳所缺欠。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

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这足以说明太极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有两大分支,一支传承于武当派武术之中,秘不外传,只有赵堡太极拳传承于外;另一支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依次流传给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流派纷呈(分陈、杨、武、吴、孙等派)。追根溯源,它的发祥之地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县东清风岭上,六百年前为常阳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立村陈卜庄 ,越二年,因嫌地势低洼,复迁常阳。

后因陈氏人丁繁衍,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久而久之,便易常阳旧名为陈家沟。陈氏总结了许多拳术套路。

计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一百单八式长拳以及别开生面的演练方法双人推手等。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武术器械套路。

这些拳械套路均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静、动等),形成了太极拳械的雏形,在陈氏家族中世代相传,形成陈氏太极拳。 陈氏十四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

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他还大胆地打破门规限制,拳传外姓,收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福魁(露禅)为徒。杨福魁艺成回乡后,教拳于北京,因教拳需要,将师传老架太极拳中的高难度动作逐步舍弃,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成为目前流行的杨氏太极拳,满族人全佑跟杨福魁之子杨班候学得杨氏小架太极拳后,传与其子鉴泉,在上海开办武学,将师承太极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鉴泉后从汉姓吴,故世人称其为吴氏太极拳。

1.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3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

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2.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

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

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
4.问有关太极拳的知识
传统太极拳共分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现代种种都是由此而来,个人认为所谓养生太极纯属子虚乌有,养生是太极拳的一种额外功效,和技击本是一种功夫下的两种产物,把养生孤立出来实在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那不是太极拳那顶多是养生操。

所谓实战太极更是无稽之谈,中国武术是非常讲究功底的,太极拳更是要求严谨,内家功夫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不堪一击,怎么能有所谓跳过基本功直接到实战的拳理呢?想学拳还是找个有功夫的人老老实实的学吧,拳谚有云“入门引路须口授,功用用无息法自修。”。
5.太极拳知识
小架即用架,今人习惯上称“少侯架”;中架即练架,今人习惯上称“健侯架”,此二架均为杨氏拳母架;大架为母架的改造架,为杨氏拳子架,今人习惯上称“澄甫架”。

小架、中架与大架相比,内容、练法要丰富、复杂得多:同是揽雀尾掤手,小、中架有肩圈、胸圈、腰圈三道圈,大架改造为一道胸圈;同为三趟云手,小、中架有一开一合、两开两合、三开三合之分,大架改造为一开一合;同为两趟倒撵猴,小、中架有猫扑、采挒肘靠之变手,大架改造为一翻一开走定势;同为玉女穿梭,小、中架含有偷桃、辘轳、簸箕、传梭等拳势变化,大架改造为只取定式走四隅角;同为转身白蛇吐信,大架减去了小、中架雀鹊穿枝变手;同为左右分脚变转身蹬脚,大架抽掉了小、中架中的挂树……篇幅所限不能式式列举。概而言之,大架是杨澄甫对父健侯、兄少侯拳架加以改造之修定架。

小架是杨氏拳快架、用架、技击架,中架是杨氏拳的慢架、练架、功力架,大架是在杨氏拳原有用架、练架基础上,出於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汰劣(如震足、发力等)存优、普及推广、改革更新等方面考虑,而形成的杨氏拳新架。 这就是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实质。

武术是冷兵器时代的宠儿,杨氏拳用架、练架适应“露禅闯天下,班侯打天下”的需要,是纯粹的武技拳学;而杨氏拳大架的问世、“定型”,则标志著杨氏拳从单一拳学向医疗体育、强身健体、养生怡情、博击防卫等多功能的转轨。 杨氏拳小架圈小劲坚、刚猛霸道,动作秀美高难,健侯长子少侯先生独得其全,清末民初时成为该拳系的代表人物。

少侯性情孤僻暴燥,选择传人条件极为苛刻:“一不教看著不顺眼的;二不教不是学拳料的;三不教经不起打骂的”,是个有名的“三不教”。小架学练难度较大,加之少侯教学循规蹈矩、死板刻薄,尝言“祖宗的东西是不能改变的,我怎麽学的就怎麽教……”,学员难以耐受他那种残酷的训导方式多敬而远之,因此,非有特殊机遇、缘分者不能得之,而这正是杨氏拳小架缺少传人的主要原因。

1925年陈微明《太极拳术》载:“少侯传田兆麟、尤志学等,许禹生亦从少侯学”;1937年吴图南《国术概论》载:“少侯传东润芳、马润之、尤志学、田兆麟、乌拉布”;见著於媒体报导的少侯传人有田兆麟、吴图南、顾履平、张虎臣(笔者按:2006年河北永年永年太极拳志》所载,与之相仿)。 从有关资料分析,诸前辈所练杨氏拳小架均与杨澄甫定型架的动作名称、动作顺序基本一致(笔者按:此事可证大架源於小、中架,本文将在第三节《张虎臣先生传教的三个套路一趟拳》中展开论述),所不同者在於拳势复杂、拳速奇快、身法变化相异,风格不同而已…… 杨氏拳中架螺旋折叠、乱环迷眼、动作优雅细腻,健侯先生是该拳架代表人物。

健侯性情祥和,民国初期太极拳面临发展机遇时年事已高,大部分弟子遵嘱转到其子杨澄甫名下,2006年永年撰《永年太极拳志》173页载,健侯传人除长子少侯、次子兆元(早死无传)、季子澄甫外,门下只列许禹生一人。 吾师张虎臣先生言,健侯架和缓畅舒,不快不慢、不刚不烈,拳势如长蛇盘旋飞舞,练之极长功力,是杨氏拳快架、用架的基础架。

从1921年许禹生所著《太极拳势图解》观览,书中图片,虽有中架粗框,却非中架原样,反而与杨澄甫1919年拳照(详见陈微明著《太极拳术》)无大区别。由此可证,许禹生亦对杨健侯所传之太极拳做了改革,且改革的思路与杨澄甫基本相同(笔者按:清末民初,冷兵器时代结束,是中国武术各种派别图生存、谋发展而互融借助、兼包并蓄的时期、故有识之士,特别是太极拳的主要传人们,如杨澄甫、许禹生、吴鉴泉,王茂斋等,不约而同地在探索太极拳发展方向,从而掀起了太极拳改革浪潮)。

只是许禹生当时社会活动极多,直接从事太极拳教学机会极少,其传人除山西王新午、北京张虎臣外,不见有其他传人的资讯披露。 若议杨氏拳大、中、小架间有何联系?笔者以为三种架别练法不一,功能有别,其实质均为杨氏拳技,只不过各有侧重面而已:小架致用、偏於技击;中架主功、偏於增长劲力;大架体用兼备、利在普及。

大中小架三者交相辉映,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组成了完整的杨氏太极拳体系。 小架高难,中架复杂,非悟性风慧者不能学;大架脱胎於中、小架,易於普及人皆可练。

大、中、小架恰如三层梯阶,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难登堂入室。依笔者教学经验而论,三年大架后再学中架,中架一年后再学小架,效果较好。

小架拳速迅捷,动作高难,难在快而不乱;中架拳路过长,拳势繁复,难在缓而不断,体力不足者难以支撑,二者均不易普及。我师张虎臣先生生前曾言,他年轻时在用架、练架上下过苦功,晚年后练的最多的还是预架(笔者门内称大架为预架,下同)。

笔者对此深有感触。愚已年近古稀,(除特殊需要)最喜欢的、练的最多的是预架,原因在於中、小架过於累人,不如大架清心安神、自在舒服、安逸也。
6.请教太极拳的知识
太多了,粘不完,这你给网址:/view/8183 【概述】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其动作刚柔相济,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

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 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但都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

太极拳作为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

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

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发展简史】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没有充分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但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早于陈王廷,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本也为陈式太极拳所缺欠。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

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这足以说明太极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有两大分支,一支传承于武当派武术之中,秘不外传,只有赵堡太极拳传承于外;另一支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依次流传给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流派纷呈(分陈、杨、武、吴、孙等派)。追根溯源,它的发祥之地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县东清风岭上,六百年前为常阳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立村陈卜庄 ,越二年,因嫌地势低洼,复迁常阳。

后因陈氏人丁繁衍,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久而久之,便易常阳旧名为陈家沟。陈氏总结了许多拳术套路。

计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一百单八式长拳以及别开生面的演练方法双人推手等。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武术器械套路。

这些拳械套路均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静、动等),形成了太极拳械的雏形,在陈氏家族中世代相传,形成陈氏太极拳。 陈氏十四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

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他还大胆地打破门规限制,拳传外姓,收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福魁(露禅)为徒。杨福魁艺成回乡后,教拳于北京,因教拳需要,将师传老架太极拳中的高难度动作逐步舍弃,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成为目前流行的杨氏太极拳,满族人全佑跟杨福魁之子杨班候学得杨氏小架太极拳后,传与其子鉴泉,在上海开办武学,将师承太极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鉴泉后从汉姓吴,故世人称其为吴氏太极拳。

1.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3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

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2.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

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

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
7.体育知识问答武术套路分为几大类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和优秀文化遗产。

过去曾有人把武术分为南、北两派,或者分为内、外两家。 所谓南派、北派,主要是根据流行于南方的拳术多手法,而流行于北方的拳术多腿法这一特点来区分的。

因此,武术界就有了"南拳北腿"之说。 所谓内家、外家,主要是根据《宁波府志》中的"外家者,其法主于搏人?而跳踉奋跃则勇";"内家者,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这一记载而区分的。

后来,武术界则把少林等刚健有力、窜跳闪躲灵便的拳种统称为外家拳,而把太极拳、形意拳、八极拳、八卦掌统称为内家拳了。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运动获得了很大发展,在逐步挖掘、整理、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编武术长拳运动,近几年又经过研究试点,开展了武术攻防技术的搏斗运动,极大地丰富了武术运动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地开展了武术竞赛活动,使武术运动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

在这种情况下,旧时以拳种分类就显得很繁杂:以南、北派,内、外家来分类又过于笼统了。因此,根据武术运动全面发展的需要,推动武术运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产生了新的武术分类方法,将武术内容分为如下五大类: 一、拳术类 包括各种徒手拳术,如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通背拳、劈挂拳、翻子拳、地趟拳、象形拳等。

二、器械类 短器械:刀术、剑术等。 长器械:枪术、棍术等。

双器械:双刀、双剑、双钩、双鞭、双头枪、单刀加鞭等。 轻器械:三节棍、九节鞭、流星锤、绳标等。

三、对练类 徒手对练:对打拳、对擒拿等。 器械对练:对劈刀、对刺剑、对扎枪、对打棍、单刀进枪、双刀进枪、朴刀进枪、三节棍进枪棍等。

徒手与器械对练:空手夺枪、空手夺棍、空手夺刀、空手夺匕首等。 四、集体项目 各种三人以上的徒手拳术或器械的集体演练。

如集体基本功、集体拳、集体剑、集体刀、集体枪、集体棍、集体九节鞭等。 五、攻防技术 攻防技术是两人之间按照一定竞技规则而进行的相互搏击运动。

如:散子、推手、短兵、长兵等。 目前流行的这种新的武术分类方法,主要是抓住了各种拳法都离不开攻防格斗动作,各种器械总不外乎古代兵器,锻炼方式也都包括单练、对练、集体练、搏击格斗四种形式等特点。

这样分类有利于对各类拳术和器械动作技术的运动规律和原理进行系统地教学、训练和研究,也有利于开展武术运动的竞赛活动。 当然,这种分类方法不可能面面俱到,尽善尽美。

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武术的分类方法必将进一步地完善化、科学化。


[create_time]2022-10-20 17:54:03[/create_time]2022-11-03 17:22:5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养生达人花花[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f1ff25c.j1PRZ_3QvJA3f-ib7A8d_A.jpg?time=4617&tieba_portrait_time=4617[avatar]TA获得超过193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2[view_count]

关于太极拳,你有哪些了解?

序言: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非常喜欢太极拳,因为太极拳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运动,如果可以在空气清新的早上打上几次太极拳的话,可以让心静下来同时达到锻炼的效果。许多人想学太极拳,可是不知道该怎么学,那么我们需要提前了解太极拳,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一、初学者了解的知识如果想学习太极拳的话,就必须要了解一些知识,这样才能够学好太极拳,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掌握每一个动作的要领,如果没有学会的话,要及时的寻求他人的帮助。在学习的时候要放低自己的姿态将自己当成一个学生,如果出现了一点进步,也不要沾沾自喜。我们都知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选好一个师傅也特别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从太极拳中学到东西。二、太极拳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太极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比较崇尚静态的养生。在古代的时候,太极是用来解释宇宙的开始,从无极生太极,太极产生阴阳二气。在中医的世界里,他们认为人体是有一种元气的,如果人体想要健康,就必须要把元气养好,基于这种思想创造了太极拳。太极拳外在是武术的形态,但是内在主要是强调元气。三、太极拳是一项很好的运动许多人都喜欢打上几次太极拳,因为这样可以让整个人的心平静下来。太极拳以柔克刚和以刚克柔的本能,同时可以提高我们的反应能力。如果太极拳可以组成一个社团的话,是城市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个人穿着合适的衣服打太极拳,在外人眼里看着非常的舒服,小编建议空闲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打太极拳。

[create_time]2021-10-07 15:59:49[/create_time]2021-10-18 21:42:47[finished_time]7[reply_count]0[alue_good]天秀池06[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04d17fe.eek8cT4M8Gm8nbzdQN4iFg.jpg?time=6260&tieba_portrait_time=6260[avatar]最想被夸「你懂的真多」[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67[view_count]

上一篇:神to战国生徒会

下一篇:空间跳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