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和朗读有什么区别?
朗读与默读都属于阅读,只是形式和作用存在一定差别,二者都是很重要的阅读技能。朗读不仅是一种基本技能,在高度发展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成为有重要意义的语言艺术,如诗歌朗诵、表情朗读等等。但通常所说提高阅读能力主要指发展默读能力而言。
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增强记忆、培养语感,还有利于理解欣赏文学作品。这由于朗读具有一些独特的作用;
1.可用以朗读散文、诗歌、戏剧、故事等文学作品,有利于理解欣赏、改正发音、增强节奏感、提高措词和释义能力;
2.通过朗读能够诊断阅读中的不足,检查流利与准确情况;
3.朗读可使学生认识到书面语只是口头语的不完整的记录,朗读时,同口语一样有着能表达意义的语调、表情等不可能在书面语中得以精确再现的方面。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要求尽量做到默读,似乎朗读与默读之间存在着矛盾。
其实,在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对初学者说来,朗读和默读的区别只在出声与不出声。而不出声并不等于没有发音动觉的存在。
初学者在默读时虽不读出声来,发声器官却仍在参加工作,而且默读与朗读的速度基本上是差不多的。有些成熟读者例如专业的广播员,其朗读速度甚至可以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使有些人看材料也跟不上。但对熟练的默读者说来,其默读速度无疑比朗读快得多。应该承认,朗读的速度远较默读为低。这倒并不象有些人设想的,默读省掉了朗读中的发声阶段,感知刺激与意义直接联想。
因为默读不必读出声来,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摆脱语音动觉,言语知觉中存在着多种感官的相互作用,不可能依靠孤立的视觉进行阅读,只是参与有多少、强弱、主次而已。
默读时,对言语动觉似乎要求较低,没有对语音、语调、响度等方面正确适度的要求,甚至不知发音的词也可用自己的音代替。
语言毕竟是有声的,主要是以听觉形象储存。阅读过程中并非逐词一次次解释所读内容,往往是在读到足够数量的材料时才获得理解。这种延迟理解要求读者记住足够数量的上下文。
眼睛实际上超出解释点一段距离,这段超前距离称为眼忆幅度。成熟的读者可以有很宽的眼忆幅度,通常可达15至20个字母。而这里所记忆的是音而不可能去记忆字母单词的形象。视觉形象及其他各种线索主要作为一种辨认依据,只有音的序列才能在语言知觉中进行操作和处理。默读中存在的语音动觉是不可避免的。但熟练的读者主要依靠减少注视次数和停顿时间,扩大眼忆幅度和眼声幅度,增大组块提高认知幅度,并简化读音或允许缺漏和必要的省略等办法来提高阅读速度。为了训练快速阅读,确有必要适当摆脱一些朗读习惯。
当然,这不是说可以忽视朗读的重要意义。对初学者,朗读固然很重要,对任何层次上已经熟练掌握外语的人,经常练习朗读同样非常必要。事实上有许多作品,只有通过朗读才有可能获得从默读中无法得到的文学效果。朗读与默读作为各有一定特点的阅读形式,前者常在语音教学范围内进行训练;后者则主要在综合性阅读课或泛读课上培养。
阅读与朗读的区别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而且朗读中,可以让某个字突出出来,让人更加能理解读的文字的意思。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命运,但并不一定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