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解放军红场阅兵唱《喀秋莎》
《喀秋莎》歌曲本身是二战时期苏联军事力量和战斗历史的象征。同时在中国也是为数不多的家喻户晓的苏联歌曲。
解放军来演唱《喀秋莎》,【1】切合此次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的主题;【2】入乡随俗,类似外国人唱中国歌,会给人亲近感和友好感;【3】选材是两个国家人民都熟悉的歌曲,不仅可以得到两国人的共鸣,也反映了中苏在二战时期并肩作战的历史情况。
为什么中国阅兵要唱《喀秋莎》呢?
这是因为,“喀秋莎”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歌曲,是中俄两国友谊的见证。中国人民解放军每回参加俄罗斯红场阅兵就都会唱起这首歌曲。“喀秋莎”一般是俄罗斯姑娘的芳名,在二战中还被命名为一件享誉世界的武器:喀秋莎多管火箭炮,德国纳粹则称它为“斯大林的管风琴”。这首歌虽然是苏联歌曲,但它见证了中俄两国的友谊,在被创作出来后,迅速传遍中俄大地,尤其是经过战火的洗礼后,让这首歌曲更是显得意义非凡。扩展资料《喀秋莎》的灵感来自中国。上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艰难的抗日战争中,苏联、日本在中苏边境的张鼓峰爆发了一场中小型战役。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当时在战地采访,看到中国东北珲春地区春末夏初的美丽景色后,随即写下一首抒情诗歌。苏联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后,马上把它谱成了歌曲——《喀秋莎》自此诞生。两年后,《喀秋莎》迅速唱遍苏联。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喀秋莎》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人民最为熟悉和喜爱的苏联歌曲之一。五十年代的许多场合都会演奏这首歌,《喀秋莎》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印记。《喀秋莎》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饱含少女深情的歌声,让抱着冰冷武器、卧在寒冷战壕里的战士们,获得了温存和慰藉。苏联为了表彰《喀秋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鼓舞作用,还在俄罗斯的斯摩棱斯克州福斯霍达村为《喀秋莎》建立纪念馆,这在人类战争史和音乐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中国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在红场上高唱《喀秋莎》,就是为了表达对反法西斯老战士的尊重和缅怀,并致以最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