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8-27 04:45:20编辑:coo君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一# 导语】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2.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古代埃及   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自南而北流经埃及全境,形成狭长的尼罗河下游河谷地带,其北端为低平的尼罗河三角洲。   高度集权的法老XX: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XX。法老是XX的XX。   最负盛名的金字塔名称: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   金字塔的象征意义:   1)是古代埃及法老XX的象征;   2)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3)是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   4)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 3.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有关市的发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4.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5.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6.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   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   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   c、独特技术——唐三彩   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   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   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古代手工业分类特点地位成就官营手工业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制瓷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民间手工业①由民间私人经营②产品供民间消费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农户的副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古代商业(商品经济)时期发展状况表现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发展艰难开始重农抑商隋唐商业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两宋空前繁荣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元商业繁荣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③评价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④特点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⑤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②三大改造(1953—1956)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⑤八字方针1961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革时期(1966—1976)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2、经济体制改革①内容: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四川、安徽)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对外开放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改革开放的阶段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新中国的成立③改革开放▲表现(见以前的讲义)①物质生活a、衣食住行b、交通、通讯工具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②社会习俗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历程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过程③影响A、对世界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对欧洲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时间特点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交通工具的革新第一次工业革命18c60d-19c中期手工工场工匠技术积累工厂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19c中后期-19c末20c初科学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垄断组织汽车、飞机▲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4、影响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罗斯福新政1、背景2、内容(1)金融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2)工业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农业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5)社会立法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③“社会保险法”3、实质: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5、影响(1)对美国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2)对世界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期背景措施结果二战结束—20c70d初战后经济残破,欲恢复经济国家干预经济经济快速发展,“黄金时期”20c70d初出现“滞涨”现象减少国家干预20c80d经济恢复和发展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3、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评价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1921—1924)1、背景(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2、内容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斯大林模式”1、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2、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3、评价(1)成就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重点结果失败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农业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工业(军事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经济改革(重点):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3、政治改革: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相同点: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②手段: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世界货币体系(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1945三大支柱(长期贷款、技术援助)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基本特征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3、影响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①背景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②建立过程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③意义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历程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d、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2)评价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②影响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年(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2)成立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成立:1995年1月1日(3)作用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中国加入WTO的影响①积极作用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高一历史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一)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世界经济关系格局呈现的特点、趋势产生的原因和趋势之间的关系   (1)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特点: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关系:   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经济区域集团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经验和条件,并加强了全球经济的依赖关系;③经济区域集团化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全球化;④总之,两者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并行发展。   2.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第一,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严酷现实中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使欧洲摆脱血腥冲突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   第二,二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只有联合,才能重新树立欧洲的新形象。   第三,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存在着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四,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二)   1、古代中国的农业   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即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耜耕: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形成原因(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作用: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4)地位和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丝织工具有花楼机。   (2)冶金技术:   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就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②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在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世界。   (3)制瓷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1)“市”的形成: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2)“市”的发展: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宋代最的四大商业名镇。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商业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的商业中心。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商帮: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的是徽商和晋商。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   (1)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基本含义: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影响: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海禁”政策:   (1)基本含义:   A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B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影响: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 文化 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那么你知道 高一历史 必修二知识点有哪些吗?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时间 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2、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3、表现 (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2)民族资本的总额增加。 (3)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4、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发起救亡图存的民族民主运动。 二、短暂的春天 1、时间 民国初期(1912——1919),一战期间 2、原因 (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表现 (1)厂矿企业增多,扩建企业(规模扩大)。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2)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和实业团体,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4、结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三、曲折的发展 1、时间 1927——1949(国民党统治时期) 2、阶段 (1)较快发展(1927——1936) 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表现: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2)遭受沉重打击(抗战爆发后) 原因: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国民党官僚阶层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 表现: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3)陷入绝境(抗战胜利后) 原因: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发动内战,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官僚资本也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经济恢复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恢复:经过三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落后。 (2)时间:1953——1957 (3)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 (1)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 1、正确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 (2)内容:①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3)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4)结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纠正失误 (1) 措施 :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2)结果: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 规章制度 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3、调整 (1)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但不久,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人混乱。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1976年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内容: (1)思想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经营方式: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基层组织: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2、城市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3)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分配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5)作用: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1)1992年初,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次大召开。会议明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5)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成就 (1)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复习历史的技巧 第一、学会寻找线索,历史事件的发展都是有内在联系的,所以注意寻找线索。特别是新课改背景下,都是采用专题形式教学,每个专题都会有自己的线索。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理清每个专题的最基本线索,然后顺着最基本线索进行完善,最后形成知识树。在理清每个专题自己的线索后,再寻找各个专题间的线索,比如可以按照古代,近代,现代的方式,将内容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比较,比如经济史里面,对资本主义的发比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比较。 第二、注重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已经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科,更加注重的是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也就是真正的以史为鉴,通过历史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这就要求学生对历史学习有真正的理解。 第三、注意一些最基本 方法 的运用。上课的时候还是要认真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做好笔记,课下多关注社会 热点 问题。 提高历史成绩有什么窍门 一,阅读,大量的阅读对于可以提高历史成绩有非常大的帮助。诗词歌赋,历史小说,历史课本,都可以。 二,复习,其实所谓的复习就是把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在顾一遍。正所谓温固而知新。历史这玩意是相通甚至是重复的。 三,试题,做大量的试卷题,反复的去做,去对案,目的是学习它的表达方式,学会如何用所需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高一历史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 历史高一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小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完整版) ★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 中央大权,集于皇帝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 制、诏 、玺)④皇位世袭   2.特点 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基础知识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根本——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胡惟庸案   2.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   加强了君主专制   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   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   二、内阁的创立   1.原因   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2.形成与发展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奠基)   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正式形成)   明宣宗——票拟 批红 (发展)   明英宗——票拟制度化 (发展)   明神宗——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顶峰)   3.性质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权力   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过程   (1)清初(皇太极): 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   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机要),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   (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上传下达)   2.特点   简 速 密   3.职能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   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将诏令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执行   4.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小总结

积累知识,也就应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好限制太多,……牛粪人粪羊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高一历史 必修二知识点小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会议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的经济实力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成为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的关键。 2、目的 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3、召开 (1)时间: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2)内容: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这些文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1、金融组织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概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45年成立。现在成员国180多个,中国是成员国之一。其基金主要来源于各成员国应缴的份额,现在资金约2000亿美元,其中我国约为46亿美元。 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 (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WB) 宗旨:成立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 2、布雷顿森林体系 (1)概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认缴的资金最多,获得最大的投票权。因此,美国取得了对这两个机构绝对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2)特点: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官价为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3)影响: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原因 (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2)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 措施 ,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 (3)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2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签署: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作用: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自关贸总协定缔约以来,共举行了八轮多边贸易谈判。这些谈判缓解了当时国际贸易中的矛盾,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以美国为主导 (1)标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2)作用: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已经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 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一、欧洲联盟 1、原因 (1)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 文化 传统。 (2)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欧洲国家陷入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从反面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4)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2、过程 (1)1951年,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2)1957年,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3)1967年,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4)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5)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6)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3、影响 欧盟在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洲一体化的发展非常迅猛,日本的实力也在急剧增强,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面临挑战。 2、成立 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协议内容 北美自由贸易区将用15年时间,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 4、性质 贸易自由化组织 5、影响 (1)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 (2)无论是美国,还是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在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3)三国之间努力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 (4)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希望加入,美国也积极推动把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大到整个美洲,以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影响下,亚洲太平洋地区也开始谋求建立经济合作组织。 2、建立与发 (1)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2)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3)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3、影响 自成立以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4、问题 亚太经合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3 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原因 (1)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 (2)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3)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4)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5)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2、影响 (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2)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3)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由来 关贸总协定成立后,通过组织多边贸易谈判,缓解了国际贸易中的矛盾,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 2、背景 关贸总协定不是一个常设组织,而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存在着诸多弊端,特别是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3、成立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它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是规范国际贸易、维护公平贸易的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4、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其成员国之间贸易额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90%以上。 5、意义 (1)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2)它通过多边贸易,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3)世界贸易组织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过程 (1)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 (2)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开始了漫长的复关过程。 (3)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中国经过与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成员国的艰苦谈判,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影响 (1)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中国的加入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大幅度减让,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中国的企业正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小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 期末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个单元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一 ★ 高一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必修二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归纳总结是学习过程中必不缺少的部分,那么高中历史必修二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   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   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   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   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市”在历代的发展   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   拓展阅读:高中历史如何答题方法   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抄材料   材料型试题提供的材料,一定是有“用”的,尤其是“根据材料总结……内容/措施/特点”之类的试题,答案往往隐藏在材料中。如果试题提供的材料足够丰富,很多时候,考生只需把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找出来,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再加工”(抽象、概括、归纳)即可作答,我们不妨称其为“抄袭”艺术。   当然,“抄袭”的时候要掌握技巧,一般不要“原文照抄”。“抄袭”的类型很多,或抄袭大意,或抽象概括,或同义词(反义词)替换,或文言文转换为白话文,或把欧式语言转换得符合中国语言习惯,或把口语转换为专业术语,或长短句互换等。总之,既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又要对有效信息能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背课文   尽管当前的高考很少会有直接背诵教材就得分的试题,但很多时候,试题的设问还是与教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考生通读材料和设问之后,如果无法从材料中寻找到答案,也不必紧张。此时,可尝试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所学教材相对照,以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一章、哪一节相关联,将材料与教材关联在一起,以便于找准答题的方向。当然,这种联系可能是凌乱的,可能涉及到教材的许多章节。这就需要考生唤醒记忆力,把与试题有关的教材知识“调动”起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进行知识“大挪移”。此类方法多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类试题。   找解答的关键   “找”即找有效信息、找答案。   (1)根据标点符号判断段落结构,确定信息源。 “、”和“;”表示多个同类信息的并列。“。”表示一个完整信息的叙述完毕。“……”在材料中多表示与解题无关文字的省略,也就是说“……”的前后有可能会隐藏着有效信息。根据材料所包含的不同信息,用斜线划出相应的层次。   (2)根据设问要求找信息,确定答案来源。   在设问中,常有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等类似文字。解题时,须对这些限定词语予以关注。   ①“根据材料……”:这种设问多表示答案主要通过材料来解答,甚至有可能就出现在材料中。   ②“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设问大多表明材料只是抛砖引玉,真正的答案还得求助课本知识。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设问表示仅仅依靠材料还不能提供完整的答案,需要通过课本知识来补充完整。

上一篇:手机阅读软件免费下载,有什么免费的小说软件?

下一篇:二泉映月二胡独奏下载,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定什么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