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感人故事,有关西湖的故事,传说还有哪些?

时间:2024-08-31 19:32:37编辑:coo君

有关西湖的故事,传说还有哪些?

1、“西湖明珠自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古时候,天庭的银河边住着一条玉龙和一只金凤。它俩将银河边的一块璞玉磨成一颗璀璨的明珠。据说这颗明珠照到哪里,哪里就百花盛开,五谷丰登。谁知,这颗明珠却被王母娘娘抢去锁进了深宫里。王母生日的那一天,天宫里摆下了蟠桃会,王母为了炫耀自己,就把那颗明珠拿出来给众神仙观赏。玉龙和金凤发现了明珠的珠光后,就赶到天庭去向王母娘娘索取。王母哪里肯依,在你争我夺间,明珠就掉到了人间。玉龙和金凤为了保护明珠,也就一前一后来到了人间。明珠掉落到杭州后,变成了一个美丽清澈的西湖。玉龙和金凤因舍不得离开明珠,就各自变成了玉皇山和凤凰山,永久地守护在西湖边上……
2、走进西湖,湖面如镜,难怪济公把它当作酒,白娘子把它当作泪。湖边,亭台楼阁林立,亭亭玉立的水木彬如西子般婷立而水灵。很久以前,西湖曾是一片海湾,经过千年的磨砺终究变为一粒珍珠。站在西湖边上,仿佛看到了当年的邱飞、龚自珍、秋瑾,还有遥远的白娘子许仙、梁祝和苏小小。究竟是因西湖的美景,惹出了无数美丽凄婉的故事;还是因那些发生在长桥断桥的风花雪月,才使得西湖历尽沧桑而容颜不改、妩媚依然。而邱飞、龚自珍、秋瑾等人的足迹却成为西湖的脊梁,在岁月的遂道里,隐藏着西湖千年魅力的全部秘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也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东坡绝句道出了西湖的柔美与典雅。


关于杭州西湖的传说故事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见西湖的景色十分美丽。那你知道关于杭州西湖的 传说 故事 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关于杭州西湖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杭州西湖的传说故事:金牛湖
  从前,西湖叫做金牛湖。

  那时候,这湖还是一片白茫茫的大水,沿着湖岸是黑油油的肥沃的土地。周围的老百姓都在那里种着庄稼,用湖水来灌溉,稻穗儿长得圆溜溜的象一串一串的珍珠。农闲了,大家就湖上打鱼捞虾。人们和睦相处,过着安乐的日子。

  在这湖底,住着一条金牛。只要天晴久了,湖水慢慢地浅下去,湖里的金牛就出现了:老远的就能看见它那金晃晃的背脊,昂起的牛头和翘起的双角,它嘴里吐出一口口大水,湖水立刻又涨得满满了。

  有一年夏天,算起来已经九九八十一天没有下雨了,旱得湖底朝天,四周的田地硬得象石头,裂缝有几寸宽,嫩绿的秧苗都枯黄了。老百姓干渴得眼睛凹进去,浑身没劲。他们天天盼望金牛出现。

  一天早晨,正当大家站在湖边盼望金牛的时候,突然传来“哞 ”的一声,只见金牛从湖底破土而出。它摇摇头,摆摆尾,口吐大水,霎时间湖水又涨满起来。

  老百姓喜得流出了泪水,正在感激金牛,金牛抬起头,闪着亮晶晶的眼睛,“哞”地叫了一声,又隐没在湖中了。

  这件事很快地传开了。地保传给衙役,衙役又 报告 了钱塘县官。县官一听,捧着肚子笑呵呵地说:

  “这真是一件活宝贝,要是把它拿来献给皇帝,一定能升官司发财!”当下吩咐手下人,赶紧去把金牛捉来。

  那些衙役、地保匆匆跑到了湖边,抬头望望,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湖水,哪里有金牛?问问附近百姓,大家一见是衙门里的人,不是说没看见,就是悄悄地避开了。

  衙役们没法可想,只得回报了县官。县官心里生气,拈着八字胡须,想啊想的,想出了一条坏主意。他对手下人说:

  “既然如此,就把老百姓都去叫来,把湖水车干。谁不来,就斩谁!”

  住在湖边的老百姓,男的、女的、老的、小的,都被赶来了。他们在县官的威逼下,只得架起水车,含着眼泪车湖水。

  车啊车的,一连车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大家精疲力竭,最后那一天,终于把湖水车干了。果然,金牛卧在湖底,它那身上的金光照得天地通亮。

  县官被金光照得连眼睛也张不开,但他还呼喝着衙役们,赶快下湖去抢金牛。说也奇怪,那金牛好象生根似的,掀也掀不起,抬也抬不动。老百姓都暗暗地在心里高兴。

  县官一看搬不动,就对百姓说:

  “谁能抬起金牛,赏白银三百银!”

  可是,老百姓都站着不动,气呼呼地不理他。

  县官见老百姓不理他,就大声怒吼道:

  “今天若不把金牛抬起,就将你们统统杀头!”

  县官的话刚说完,那金牛大叫了一声,象是睛天霹雳。只见飞沙走石,地动山摇,县官吓得面色如土,双腿发软,心想逃走,可是一步也走不动。

  这时,那金牛转着圆溜溜的眼睛,站了起来,又仰天长叫了一声,从口中吐出一股白花花的大水,直冲县官、衙役,一下把他们全都卷到巨浪中去了。

  立刻,湖水又满了起来。

  从此以后,湖中的金牛不再出现了,湖水再也没干过,人们忘不了金牛。他们在湖的旁边城墙上筑起一座高高的城楼,天天爬上城楼去盼望金牛。这座城楼,就是后来的“涌金门”。
  关于杭州西湖的传说故事:西湖龙井的传说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 ,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 旅游 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茶中之美数龙井”,而龙井茶又尤以西湖龙井为最美。西湖龙井的传说也很优美。清朝年间,乾隆帝六次南巡,先后四次驾临龙井茶区看茶农采茶、制茶。传说,这位嗜茶的长寿之君曾亲自动手采茶。他把在胡公庙老龙井寺采的一些茶芽夹在书中带回京城,献给皇太后观赏。太后看了被书夹扁了的茶芽甚是喜欢,并指定要这样的贡茶,从此,龙井茶就保持了独特的书签外形。如今,到杭州旅游还可以看到胡公庙山门外生长着的当年乾隆帝采摘过并赐封为"御茶"的18棵老茶树。
  关于杭州西湖的传说故事:西湖引水天目山
  古时候,杭州城市居民的饮用水主要是井水,城中各井水源多仰给于西湖。早在唐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就在百姓聚集的钱塘门到涌金门(相当于今湖滨一带)开凿了相国井等六口井,并在西湖东岸相应地段开辟低于西湖水平面的水口,通过埋入地下的瓦管引湖水入井以供饮用。

  南宋淳祜七年(1247年)夏,杭州遇到 历史 上最严重的干旱,西湖湖底朝天,城中水井涸竭,一时水荒严重,人心惶惶。临安(杭州)赵知州经与僚属紧急磋商,选择钱搪县尉司(在今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以西)北侧地段,开挖渠道沟通西湖和余杭塘河,引天目山水(南苕溪)经八字桥(今杭州大学前),溜水桥斗门(今 体育 场路西端)等进入西湖救急。

  由于钱塘县尉司一带地势远远低于西湖水平面,余杭塘河水不可能自行进入西湖,为使低水高“流”,当时在引水渠道上自北向南按地势升高,逐段筑成一道道水坝,每坝用“车”运水而上,在尉司衙门边注入西湖。城内水口重获水源,水荒 得以缓解。

  南宋的“西湖引水工程”,与今日从钱塘江引水入西湖补充水源无论目的还是规模均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当时不失为一项有益于居民百姓 的举措。遗憾 的是,由于史籍记载过于简略,当年运水而上所用的“车”,究竟是至今尚能在山乡水田偶见到的龙骨水车呢?还是别的什么功能不凡的运载工具,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猜你感 兴趣 :

1. 杭州西湖的神话传说

2. 杭州的传说故事

3. 关于西湖的传说故事

4. 杭州西湖断桥的传说故事

5. 西湖的传说故事


中国古代英雄故事有哪些?

1.蒙恬破匈奴秦国兼并天下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 [5] (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藉着天险,设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修竣完工。蒙恬驻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2.霍去病、卫青远征匈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时年21岁)各率骑兵5万,“步兵转折踵军数十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别称或曰即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他和卫青发起的对匈奴的进攻性战争,改变了汉朝长此在对匈奴战争中的守势状态,一举打败匈奴。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也就是在漠南地区的边境安全,此战为汉朝进击 匈奴最远的一次。3.戚继光抗倭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4.郑成功收复台湾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5.岳飞抗金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从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起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靖康元年(1126年)岳飞应招在相州参加赵构为大元帅的部队。金军南下江南,岳飞独树一帜,坚持抗金,收复建康。绍兴三年(1133年),被任命为沿江制置使,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次年春,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扩展资料蒙恬早筝传说汉代应劭著《风俗通》记载:“仅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后人根据这段文字,又有如下说法:“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西晋傅玄驳斥这种说法,见《筝赋》序:“筝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圆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似十二。设之则四象存,之则五音发。体合法度,节究哀乐,斯乃仁智之器也,岂亡国之臣所能开思运巧哉,或以为蒙恬所造,非也。”蒙恬为秦国大将,傅玄用“亡国之臣无法创造乐器”的阴阳五行论调,似嫌勉强。《旧唐书·音乐志》也称筝非蒙恬所造:“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制与同而弦少。”在中国的第一部纪传通史的《史记·蒙恬列传》中并没有蒙恬造筝的记载。而《风俗通》的说法也仅用疑问的口吻说蒙恬造筝,一件乐器若出现在史籍上,其必已经流传一时间了,很可能记史者将此乐器的创造记为当时某领导者之功,或者蒙恬为了适应自己的戎马生活,将筝改制为瑟。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蒙恬

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多位男性,那么有哪些被载入史册的女英雄?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历史上不仅仅只有男儿想要建功立业,我国的女子也巾帼不让须眉,在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下,仍然涌出了许多的巾帼英雄,最为出名的大概就是以下几个。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载入史册的女英雄,大概就是妇好,妇好是商朝国王武丁的王后,商朝北方边境发生战乱的时候,妇好主动请缨,大圣而归,从此以后妇好就担任了商朝的统帅,打败了周围20多个小国,并且,妇好还是商朝的大祭司,记掌握着兵权,又担任着占卜的官,真可谓是文武双全的奇女子。 相信大家都听过娘子军的名号,这个娘子军说的就是李娘子,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平阳公主,李渊刚刚起兵的时候,平阳公主就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短时间以内就招纳了四五起义军,之后势如破竹,一路攻破了好几个地方,平阳公主的军队,军令如山,爱民如子,得到了广泛的拥护,当时,平阳公主镇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因此百姓称之为娘子军。 梁红玉。梁红玉是宋朝的抗金女英雄,是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夫人,自幼习武,不仅有一身好本领,而且还熟读兵法,并且还专门训练了一支女兵队伍,屡立奇功,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还为人们所传诵。 此外,还有迟昭平,花木兰,樊梨花,冯婉贞等等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她们在我中华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端午节的故事传说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龙舟节等,是集祈福纳祥、祭祀祖先、品吃美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想来流传最广的莫过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其次是纪念忠臣伍子胥的传说;还有是说纪念孝女曹娥的传说。🌟🌟端午节的故事传说🌟🌟🌟1.纪念屈原🌟在公元前340年左右,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出生于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心怀天下。他在楚国担任大夫时,无时无刻都在为楚国的国家利益设身处地地着想。屈原对内大力主张改革,整顿吏治;对外联合齐国,共同抗衡秦国。但是树大招风,屈原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由于侵犯到了楚国旧势力贵族阶级的利益,屈原本人遭到了楚国贵族阶层的报复与打击。他们在楚怀王面前诬陷、抹黑屈原,导致楚怀王对屈原逐渐疏远,并将屈原赶出郢都,流放至边远地区。对此,屈原在《离骚》中写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的千古名句,表达了对诬告自己的小人们的蔑视与不屑。他在流放期间,心中却始终放不下自己的祖国,并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被国君召回,重新为国效力。在楚国的国都被秦军攻破之后,屈原意识到自己已经报国无门,于是在五月初五这天跳进汨罗江自尽。屈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段千古传颂的故事,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吃粽子、赛龙舟,以此表达对屈原崇高爱国精神的赞颂,后发展成为了端午节。🌟2.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出生于公元前559年,楚国人,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他的父亲伍奢生前是楚平王子建的老师,但是由于遭人谗言,被楚平王下令杀死。伍子胥独自出逃到吴国,一路颠沛流离。幸运的是他结识了吴国的公子光,并且帮助公子光登上了吴国的王位,公子光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即位后,继续重用伍子胥,而伍子胥也用尽自身的才华,全力帮助吴国发展。首先,他建议阖闾先建立都城,在城中设立守备的士卒,充实仓廪的粮食,冶炼兵器锻造盔甲。现如今的苏州城就是当年伍子胥亲自选址并规划建造而成的吴国都城。吴王阖闾在位期间,伍子胥深得他的信任,忠心耿耿地帮助阖闾发展壮大吴国的国力,向吴王引荐了著名军事家孙武为其操练士兵,伍子胥协同孙武带领吴国军队打败楚国军队,攻破楚国都城郢都,掘开楚平王的墓地,将楚平王的尸体鞭尸三百下,以此来报杀父之仇。吴国凭借着伍子胥等人的雄才大略,西破荆楚、北震齐鲁,国力达到巅峰。在吴王阖闾驾崩后,吴王夫差即位。伍子胥继续辅佐吴王夫差,击败来犯的越国。他极力谏告夫差应该灭亡越国,但是吴王夫差居功自傲,听信伯嚭的谗言,留给越国一丝喘息的机会,并错误地判断伍子胥想要借助齐国的力量推翻吴国的统治,下令让伍子胥自杀。伍子胥在死前悲愤地对宾客说:“在我死后,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悬挂在东城门之上,我想要亲眼看看吴国是怎么灭亡的!”然而吴王夫差在知道这个消息后,龙颜震怒,下令在农历五月初五的这一天把伍子胥的尸体用鸱夷革包裹住之后,扔进了钱塘江。后来,吴国不出所料被越国打败,吴王夫差羞愧难当,认为自己死后在阴间无颜面对伍子胥,于是用白布蒙住自己的双眼之后拔剑自刎。吴国的百姓为了纪念伍子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龙舟竞赛的活动,迎着波涛而上,以此迎接“伍君”。🌟3.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将父亲救到河边。乔伊是东汉桑榆人,她的父亲淹死在河里,遗体失踪了几天。当时,孝顺的女儿乔伊年仅14岁,在河边哭泣。夜晚。17天后,他于5月5日被扔进河里,5天后他父亲的尸体被取出。此事传为神话,传给现任巡抚,命杜桑为其立碑,并以此表扬弟子邯郸淳。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孝顺、喜乐的日子。🌟端午习俗🌟1.挂艾草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2.端午吃粽子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端午是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端午节的故事传说

端午节的故事传说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民间有这诸多的传说故事,那么朋友们知道端午节的传说故事都有哪些吗?不了解的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 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自身内涵,它们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五月五日被当作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形成早晚相当,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


上一篇:一代枭雄26,是谁害了果敢?如何评价彭家声?

下一篇:sousou8,日本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