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式机炮,介绍二战“97舰攻”和“99舰爆”性能。

时间:2024-09-05 10:30:44编辑:coo君

介绍二战“97舰攻”和“99舰爆”性能。

  97式舰载攻击机(97舰攻)(轰炸机)

  1935年,日本海军提出了单翼舰上攻击机的要求,由三菱和中岛参与竞标。其实两家设计的飞机比较类似,只是三菱的B5M起落架固定。在试飞的过程B5M主翼折断,竞标失败,而中岛的B5N获胜。1937年(日本旧历2097年)日本海军正式装备这种机型,所以称为97式舰载攻击机(97舰攻),它成为是日本帝国海军著名的机种之一,自始至终参加了太平洋战争。
  1939年,中岛对97舰攻进行了改装,为其更换了马力较大的发动机,太平洋战争中的97舰攻都是这种B5N2。日本投降前,97舰攻共生产了1250架。盟国称其为“凯特(Kate)”。97舰攻的特点是航程远、载弹量大。作为对舰攻击机,它主要携带鱼雷,由于投雷时水平飞行或缓慢下降,所以也可以携带炸弹进行水平轰炸。
  97舰攻实施鱼雷攻击的基本投弹方式是:飞机在高度100米、距离目标1000到1500米时发射;鱼雷入水后,下潜到60米,而后浮到距离水面4-6米。实施水平轰炸时,97舰攻为9机编队,飞行高度3000-4000米,共同投弹,以保证至少有一枚命中。
  1937-38年,97舰攻随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号和加贺号航母)和第二航空战队(苍龙号和飞龙号航母)参与侵华战争。
  由于珍珠港水浅,97舰攻进行雷击时,飞行高度下降到20米;水平轰炸也改为了5机编队,使用800公斤16英寸穿甲弹作为炸弹。1941年12月的珍珠港行动中,第一波攻击中89架97舰攻,49架带炸弹进行水平轰炸,40架带鱼雷进行雷击,5架雷击机没有返航。第二波有54架水平轰炸机,全部返航。97舰攻的浅水鱼雷和穿甲弹给太平洋舰队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亚历桑纳号的大爆炸就是由穿甲弹在舱内爆炸引起的。战地指挥官渊田美津雄的97舰攻第一个进入珍珠港,最后一个飞离珍珠港。
  其后第一、二、五航空战队的99舰爆、97舰攻在零战的配合下,在太平洋中统治了6个月的时间,袭击的目标有拉包尔港、达尔文港等。还包括1942年4月,在印度洋击沉英海军航母竞技神号,5月在珊瑚海击沉美军航母列克星敦号。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中,日本突击舰队指挥官南云在97舰攻是挂炸弹攻击机场、还是挂鱼雷袭击舰只上反复不定,这对中途岛的失败有一定的责任。中途岛、随后的瓜岛系列以及圣克鲁斯海空战使日本海军失去了大量的飞行员。而后随美国新型战斗机的出现,零式战斗机已不能为97舰攻提供充足的护航,并且美军的防空能力日益提高,1943年中,能够突防投弹的97舰攻已为数不多。无装甲的97舰攻很容易被盟军击落,及至1944年末到1945年初,速度较低的97舰攻已属过时,其后生产的97舰攻也多被改装成神风飞机。
  型 号 97舰攻(B5N),中岛设计生产(以下数据为B5N2)
  发 动 机 中岛“荣”11气冷式1台,1000马力
  尺 寸 翼展15.5米(48.8英尺)(7.3米,折叠机翼),全长10.3米(34英尺)
  巡航速度 142节(263公里)/小时
  最大速度 204节(377公里)/小时(3600米) (235 mph)
  升 限 7600米(25200英尺)
  航 程 1076公里
  续航时间 最大8小时
  空 重 2.1吨(4830 lb)
  武 器 7.7mm机枪1门,800公斤95式鱼雷1条,或800公斤(1650 lb)炸弹1颗,或60公斤炸弹6颗
  机组人员 2或3人


  九九式舰载俯冲轰炸机
  99式舰载俯冲轰炸机(D3A)(99舰爆)是日本帝国海军著名的轰炸机之一,自始至终参加了太平洋战争。1937-38年间,爱知公司在双翼的94舰爆和96舰爆的基础上设计了该机,其设计特点是:下单翼、全金属结构、起落架有整流罩,要求载弹250公斤,俯冲的最终速度达到240节。1939年(日本旧历2099年),D3A正式被海军采纳,因而得名99。99舰爆的各种型号共生产了1500架左右。盟国称其为“Val”。
  99舰爆进攻时携带250公斤载弹,从顺风方向高度4千米开始俯冲,角度70到90度,在450米左右投弹后改出。
  1940年春,99舰爆随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号和加贺号航母)和第二航空战队(苍龙号和飞龙号航母)参与侵华战争。1941年12月的珍珠港行动中,共129架99舰爆参加了两个攻击波的空袭,99舰爆袭击的目标主要是机场和不能进行鱼雷进攻的舰只。第一波中只有1架飞机没有返航,第二波由于美军炮火逐渐猛烈,俯冲轰炸机又采用了用弹幕寻找目标的方法轰炸,所以有14架99舰爆没有返航。
  其后99舰爆、97舰攻在零战的配合下,在太平洋的天空中统治了6个月的时间,受袭击的目标有南太平洋拉包尔港、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等。还包括1942年4月,在印度洋击沉英海军航母竞技神号,5月在珊瑚海击沉美军航母列克星敦号。其中99舰爆以高达80%的命中率、较好的机动性和较高的出勤率而闻名。
  但作为自始至终参与战斗的飞机都会经历此消彼长的过程。1942年5月的珊瑚海、6月的中途岛以及随后的一系列的海空战中,日本海军失去了大量的优秀飞行员。而后随美国F4F、F6F等新型战斗机的出现,零式战斗机已不能为99舰爆提供充足的护航,其速度低、防护能力差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
  1943年中,爱知对99舰爆进行了改装,成为D3A2,其上加装了功率较大的发动机,载弹量有所提高,但整体性能提高不大。而美军的防空能力,包括新式高射炮的使用却飞速增加。到1944年,能够通过拦截机和高射炮火的99舰爆已为数不多,每次进攻都要损失大量的飞机。缺乏经验的新飞行员能力也大成问题,几乎不能够进行拂晓出击,命中率也已经降到10%以下。1945年生产的99舰爆多被改装成神风飞机。

  型  号 99舰爆(D3A),爱知设计生产
  发 动 机 三菱“金星”43,990马力(D3A1)
  三菱“金星”51,1200马力(D3A2)
  尺  寸 翼展14.4米,全长10.9米
  巡航速度 160节(296公里)/小时
  最大速度 206节(381公里)/小时(3000m)(D3A1)
  231节(428公里)/小时(5600m)(D3A2)
  升  限 8070米(D3A1)
  航  程 1470公里(D3A1)
  续航时间 5小时(D3A1)
  空  重 2.4吨(D3A1)
  武  器 7.7mm机枪3门,
  250公斤炸弹1颗,(D3A2)加60公斤炸弹2颗
  机组人员 2人


九九式机炮的介绍

“九九式机炮”为日本海军制造的空用机炮。这款机炮在战后被日本广为宣传成为轻战机大火力的典范,但是实际使用者的回忆评价普遍不佳。这种所谓的强大火力说法和战后出现的“零战传说”一样,都是战后失败者挽回面子的无聊之举。
九九式机炮的制造技术为第一代大口径空用机炮设计,即反冲式进弹结构。反冲式虽然设计简单,但是以后座力作为机关枪联发射击的力量来源使得枪身与装载设施需要一定强度才不会被后座力给震坏,而1920年代采用钢管甚至是木制骨架的战斗机无法承担过大的后座力;为了将机炮安装在1920年代的战斗机上,因此机炮除了减轻重量以外,还必须使用减装药的子弹来降低后座力对机体结构以及枪身的影响。如此一来虽然成功安装在战斗机上,但是子弹的低初速以及短射程成为了1920年代大口径空用机炮的原罪。但对原本机炮的设定目标:轰炸机仍然有效,不过面对1940年代的战斗机机炮的低初速盟军战斗机用俯冲的速度甚至已经可以超越,但是短射程以及弹道急坠问题依旧存在,如此火力自然 被大多数老练飞行员所诟病,当时飞行员甚至鄙称九九式射出去的炮弹为小便弹(弹道快速下坠如同小便路径)。  弹道快速坠落的问题同样出现在德国的Bf 109战斗机上装备的MG-FF机炮(奥立岗FF机炮的德国授权产品);德国面对这问题可以开发出MG-151机炮解决,日本虽然曾引进MG-151,但是电动进弹结构由于日本工业水平不足因此无法量产;无法解决工业问题因此日本改制造奥立岗FF机炮的长管版凑合使用(九九式二型),虽然20mm炮弹对战斗机有充足的破坏力,但是大多数的日本飞行员在尚未熟悉九九式机炮的特性前即遭击落,而王牌飞行员则是极不信任这款武装,宁愿用以往的7.7mm机枪对付拥有防弹装甲以及自封油箱的美军战机。 
除了飞行员本身不喜欢这装备以外,后勤人员一开始也不喜欢这款机炮;虽然在机械结构上九九式的妥善率没有问题,但是进弹结构与装弹上对后勤是件苦差事,由于零战机翼高度问题,后勤人员必须抱着一个重达30公斤的弹鼓以半蹲方式自零战机翼下方塞进弹鼓并完成进弹,对后勤人员而言这种进弹方式负荷量大自然多所抱怨,后来日本相对成功地解决了弹链供弹的技术问题,解决这个后勤困扰。


上一篇:免费网站域名注册,如何申请购买 永久域名

下一篇:教育网代理,从公网访问教育网怎么才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