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铜镜梳妆,铜镜真的能照出人吗?清晰吗?
中国人关于铜镜的使用,远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齐家文化之中。或许,当人们第一次临水自照,能意识到那水中的映像正是自己的时候,镜子的历史便已经产生了。(一)水中的倒影关于镜子的鼻祖,第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应该是“鉴”,这是一个盛满水的盆子,一般为铜制。大口、深腹便于盛水与映照;无足或有圈足可以适应不同人群的身高;两耳或四耳便于随时提携搬运。但是在没有容器出现之前,古人可能正是以自然界静止的水来映照面容,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希腊神话中的自恋者纳西索斯,因为看到水中自己俊美的面容,不小心溺水而亡,被众神怜悯,遂成一朵水仙花。所以,学者梁上椿总结了一种以“止水”为源头的古镜发展源流即:止水—鉴盆中静水—无水光鉴—光面铜片—铜片背面加纽—素背镜—素地加彩绘—改绘彩加铸图文—加铸字铭这种说法很是流行,著名学者郭沫若也持此种观点,他们的主要依据,大约是古人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镜”称作了“鉴”的缘故。(2)取日火于阳燧除了“镜由鉴来”的说法之外,另外一种说法是铜镜可能来源于“取火于日”的阳燧,此说以岳慎礼先生为主,这种阳燧实际上是一种凹面铜镜,可以将光线聚集起来,达到引燃助燃物的作用,实际上类似于放大镜的取火功能。在古籍《淮南子》中,对此有非常明确的描述:“阳燧,金也。取金盂无缘者,执日高三四丈时,以向,持燥艾承之寸余,有顷焦之,吹之则燃,得火。实际上,可以看到阳燧的功能主要在于取火,虽然它也光亮如镜,可以起到映照的作用。这两种说法,都是从工艺上把铜镜与鉴、铜镜与阳燧联系起来。实际上,就制作工艺而言,两者是一致的,所以在《考工记》中,才将“鉴燧”的配方(齐)放在一起说:《周礼·考工记·輈人》:“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郑玄 注:“鉴燧,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三)何为镜之源流进一步思考一下,如果说“鉴”和“燧”是铜镜的源头,那么至少两者出现的时间要比铜镜早吧?但是根据考古资料来看,这种说法可能并不成立。先说铜镜最早的铜镜出土于齐家文化中,共有两面铜镜。一个是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的素面镜,另一个是1976年青海贵南县尕马台的七角星纹铜镜。但是至今为止,在早期遗存中尚未发现明确的、能早过齐家文化铜镜的容器出现,更别说是那种打磨光滑的铜鉴了。再说阳燧我国今见最早的阳燧属于西周时期,是1975年在北京昌平白浮村西周早期木椁墓中出土的两枚。其中心向下凹陷了曰0.4厘米,足以证明其非铜镜,实乃阳燧。再者说,人们在制作和使用阳燧的时候,必然会发现它表面光洁可以成像的事实,所以就两个功能而言,很难区分前后。总结一下:铜镜的产生可能真的是来源于每个瞬间的巧合,人们从经常使用、打磨的刀斧等器物平整的表面上得到了平面镜成像的启示,这可能就是后世文献所说的“屈刀为镜”“以剑取火”的缘故。
中国古代避邪宝物的第一: 铜镜
在重多法宝中,铜镜的驱邪能力是最强的。古代中国人长期使用铜镜,铜镜不仅是照面的器具和工艺品,也是一种兼有多样功能的法宝。铜镜的法力从何而来,古人的种种解释多与其制作者相联系。铜镜的神明妙用,首先在于它能“观照妖魁原形”。如葛洪《抱朴子》言,世上万物久炼成精者,都有本事假托人形以迷惑人,“惟不能易镜中真形”,它们一看见铜镜,也就暴露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于是赶快溜走。基于这一原理,凡巫视道冠一流在从事捉鬼妖等活动时,照例都要先用一面镜子当识破妖怪的法宝,其时镜子乍现,妖怪就逃之夭夭了。顺此思路,照妖镜又成了应用广泛的禁劾物,比如古代武士甲胄的后背或前胸部位,多嵌有一块“护心镜”,一方面,镜材的铜质本身具有抵御剑矢之类武器侵害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它们又可以发挥镇吓诸多鬼怪妖物的功能;再比如,把一块小圆镜镶在大门顶端中间部位的民居建筑习俗,在中国许多地区盛行,甚至直到今天,这块具有镇邪驱怪意义的古老的禁刻物,还常常出现在现代风格的建筑物上,只不过镜子的材料已由熟铜变成了玻璃。又比如,在传统的婚礼风俗中,铜镜是使用场合和次数最多的祛邪工具,新娘穿着有铜镜的新衣上轿去婆家;在花轿进入婆家大门前,还要由专职人员用铜镜在轿厢内上下左右仔细地“搜寻”一遍;用作合晋的洞房里,一面大铜镜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器物。此外,铜镜也被使用在民间丧葬活动中,人们将其置于墓穴顶部,或棺床的四角,这些安排均出于辟邪的需要。(不过,我以为这是作为不让鬼出来的用途才摆设也未尝可知吧)
古代人梳妆打扮所使用的“铜镜”,真的昏黄模糊看不清吗?
镜子,这一物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早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东西。每天大家洗漱完都要对着镜子打扮打扮自己,男生到还好,女生真的是有一个镜子她可以在那玩一天。不仅是现代人离不开镜子,古代人也一样。“佳人失手镜初分,何日团圆再会君”,“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青楼挂明镜,临照不胜悲”。古代许多诗句中都提到了镜子,说明古代镜子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我们也可以从许多的影视作品中看到大家闺秀对着镜子梳妆打扮。但是,古代的镜子大都是铜制的,与现在的玻璃镜质量和效果上有很大的差别,那么古代的镜子是不是看不清楚人像呢?要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镜子的起源说起。在没有发明铜镜以前,人们为了照清楚自己的样子,就在盆中接满水,趁着夜色中的月光就可以看得异常清晰了。这种做法挺麻烦的,局限性也比较大,如果光线不好的话就会比较模糊。不过这种做法倒是有一丢丢诗意,花前月下,身姿妙曼的女子看着水中倒映着自己的身影,借着夜色一颦一笑之间肯定显得格外迷人。后来,青铜制造业发达了,人们慢慢开始使用铜镜,由于刚开始工艺不完善,肯定制造的效果会不太理想。但是我们要知道,如果说铜镜的效果和使用方便程度不能代替以前看水中倒影的效果的话,铜镜是不会盛行于世的。但是,事实是,在唐代的时候,铜镜的制造业已经非常完善了。镜子一面打磨光亮,用来照,另一面装饰各种复杂的纹理图案,中间有些还配有圆孔,用来搭在专门放镜子的台柱上。铜镜不仅仅取代了以前照镜子的方式,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讲究的镜子会用金银来装点,至于照的效果,那完全不用担心,绝对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我们现在看到的以前的镜子都是埋在了地底下不知道多少年,肯定会磨损严重,所以给我们一种看不清楚的错觉。以为以前的铜镜看人都是模模糊糊的,这其实是一种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