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谓的大乘之数是指什么?
佛法有大乘之教,没听说有大乘之数!大乘,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乘乃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岸载至觉悟彼岸之教法!有如次各说:
1.‘阿含经’尊佛陀教说为大乘。
2.大乘、小乘之语,系佛陀入灭后一段时期,即大乘佛教兴起之际,才有大、小乘对立之名词。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场,则认为大乘并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发展,小乘乃大乘思想之基础。
3.小乘视释迦佛陀为教主,大乘则提倡同尊三世十方之无数佛。小乘仅否定人我之实在性,但大乘否定法我之实在性!小乘以自己解脱为主要目标,故为自调自度(调指灭除烦恼;度指证果开悟)声闻、缘觉之道。大乘认为涅槃有积极意义,乃自利、利他两面兼顾之菩萨道。
4.小乘中有‘阿含经’、‘四分律’、‘五分律’等,及‘婆娑论’、‘六足论’、‘发智论’、‘俱舍论’、‘成实论’等论。至于大乘则‘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以及‘中论’、‘摄大乘论’等论。大乘教徒虽承认小乘三藏之价值,然不如大乘经典之殊胜;但小乘徒却以大乘经论为非佛说。
5.大乘以殊胜之理由:‘菩萨善戒经’卷七与‘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列举七项,世亲大士之‘摄大乘论释’卷六,亦举出十一种理由。‘菩萨善戒经’所说之“大乘”要义:根据十二部经中之最上毗佛略(方等)教法(法大),发菩提心(心大),领解其教法(解大),以清净心(净大),具足菩萨之福德与慧德(庄严大),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时大),具足相好而得无上菩提(具足大),此即大乘法门之核心要义。
6.印度大乘系统,有中观、瑜伽二派,及后期之密教。①初期大乘:约一世纪至五世纪顷,集中阐发“假有性空”之理论,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等大士创始之中观学派。②中期大乘:约五世纪至六世纪顷,出现宣说如来藏缘起与阿赖耶识缘起为特色,集中阐发“万法唯识”之各类经典,从中形成,由无著、世亲大士为始祖之瑜伽学派。③后期大乘:乃七世纪以后,佛教义学逐渐衰微,密教起而代之,至十三世纪初在印度绝迹!而由印度传出之大乘佛教,属北传佛教。
7.在我国,根据大乘诸经论,所创多数教派,如三论、涅槃、地论、净土、禅、摄论、天台、华严、法相、真言等,各为表示自宗优越,而对大乘经典作种种分类与判析。例如,真言宗分显教、密教;华严宗及天台宗分权大乘(大乘中之方便教,立“五性各别说”之教)、实大乘(大乘中之真实教,主张一切均可成佛之教)。复有分为有相大乘、无相大乘二种;或法相、破相、法性三大乘之说法。
8.我国及日本、韩国现行之佛法,均属大乘。
9.锡兰、缅甸、泰国等属古来之上座部系统;而西藏、蒙古所行教法,则属大乘系统。
10.天台宗将小乘经律论三藏称为三藏教(藏教),(华严宗则称为小乘教)。又认为小乘中“有门”(发智论、六足论等)、“空门”(成实论)、“亦有亦空门”(昆勒论,此论未传入我国)以及“非有非空门”(迦旃延经,此亦未传入我国)等四门,称为小乘四门、或小乘四分。
11.智者大师之‘金光明玄义’,立有理乘(一切存在为真如理性)随乘(随应对象作用之智慧)、得乘(得证自悟、悟他果位)等三大乘之说,相当于真性、观照、资成等三轨。[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大宝积经卷二八大乘十法会、放光般若经卷五叹衍品、金刚仙论卷二、入大乘论卷上、法华文句卷三下、大乘大义章卷下、大乘义章卷一、摩诃止观卷三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 【天台教学辞典(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
佛教中的大乘或摩诃衍是什么意思?它具备什么意义呢?大多胜? ...
摩诃衍是摩诃衍那的简称,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位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 渐法需三大阿僧祗劫,顿法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知妄即真,歇即菩提。
直白解释入菩萨门,深修精进渡苦难众生终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