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词·蝶恋花赏析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①。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②。铁马金戈③,青冢黄昏路④。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 注释 】 ①无定据:无定、无准。意谓自古以来,权力纷争不止,江山变化无定。一作“无定数”。 ②从前幽怨应无数:一作“幽怨从前何处诉”。 ③铁马金戈:谓战争。《旧五代史·李袭吉传》李克用与朱温书云:“岂谓运由奇特,谤起奸邪,毒手尊拳,交相于暮夜;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④青冢:用汉代王昭君出塞之典事。《汉书·匈奴传下》:“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绮,字昭君赐单于。”昭君死后葬于南匈奴之地(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称“青家”。 【 白话译文 】 从古至今江山兴亡都无定数,眼前仿佛战角吹响烽烟滚滚战马驰骋来来去去,黄沙遮日满目荒凉谁可同语?只有萧瑟的西凤吹拂着枯老鲜红的枫树。 从前愁苦凄滚的往事无穷无尽,铁马金戈南征北战,最终只剩日落黄昏青草掩藏着坟墓。满腹幽情情深几许,夕阳照射深山飘洒着潇潇秋雨。 【 名家赏析·朴月 】 从大同出了关,那绵亘的城墙,就在马蹄达达中,远远地抛到了身后。 曾读过前人多少 “出塞”的诗篇;如今,竟当真置身于塞外了。这一片广漠无垠的土地上,曾经有过多少争战?多少厮杀?汉人防守着,胡人觊觎着,拉锯似的争夺着主权;一代又一代,无数征夫在这守边征战;一年又一年,无数思妇在闺中痴等苦盼,“欲寄征衣君不还,不寄征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多少人生离,多少人死别,又有谁真的争到了呢?人,何曾真拥有土地?是土地拥有人呵!人,会老去、死去;朝代,会改换、更迭;长存的,只是这经历了秦汉,经历了隋唐,迄今,仍默然存在原地的土地! 声声画角,悲壮而苍凉的在广漠的土地上回响。一群群的牧马,往来奔驰着,掀起了滚滚黄尘;千百年来,杀伐争夺的人,或许连自己争夺到这块土地,有什么用,都不知道吧?除了这些游牧的过客,几曾有人真正的在这块土地上生根? 岂止是人呢?这极目无边的广漠土地,放眼望去,只是一望无际的荒凉;一队人马,走入其中,像陷入了黄山、黄云、黄土、黄沙汇聚的黄色海中的蝼蚁,不由自觉渺小卑微,而对造化油生无限崇仰之心。 骑在马上的纳兰成德,心中涌起了无限悲慨;回目四顾,同行的人,都压低了风帽,沉默地骑在马上,顶着风沙前进着。他心中的思潮起伏,欲向人倾诉,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做心灵沟通的对象;即使他说了,别人是否能领会他此刻面对这一片荒漠,而升起的苍凉悲郁的心境? 他也沉默的前进着。路旁,一株老枫树在西风中叹息;所剩无多憔悴残败的红叶,凄艳得令人心悸。他在凝目一顾中,心境似乎也苍老了,苍老如被西风染醉又吹老的一树丹枫。 “前面,就是青冢了!” 领路的向导,遥指向前方苍茫黄沙中的一抹苍翠。 青冢!他早听说过,塞外一片黄沙白草,唯独昭君木上草色青青!昭君!那原该用金屋贮之的汉宫绝色,竟被画工所误,万里投荒,嫁与不堪匹配的匈奴单于为阏氏!那一腔无以抒发的幽怨,只能寄托在如杜鹃泣血的琵琶弦音中;那坟上独青的草色,想也是芳魂不泯的精诚所至吧!上天,赋与了她绝世姿容,竟只为了要她去完成这样一件绝世的义举:以自己的美色,去换取汉室的和平,去维护万千黎民的生命! 一红颜,而系天下安危!昭君!明妃!你是该为自己悲凉身世哭,还是为自己伟大功业笑呢? 青冢,面向着南方;她生前望了一世,死后仍念念难忘的方向;只因,那儿有她的国、她的家,她的君王! 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啊!这样千钧的重担,无端压下,压碎了她的梦,也压碎了她的心。“和亲”,她勉力担负这重责大任,勉力以自己笑靥迎人,苦泪暗吞的日复一日,去换取汉室短暂的承平岁月。 他不知道,是什么力量让她也许憾恨,却无悔的承受了这让人嗟叹不平的命运!来到这儿,也回首望向南方时,他忽有所悟;是“情”,误尽苍生,也令人九死无悔的“情”!为了一缕系往家国、系向君王、系念苍生的柔情,她才辞汉宫、别帝阙,把自己的青春,送进了大漠,终而连同孤绝的寂寞,葬进了黄沙……那千古的沉哀,向何处倾诉?那些执金戈,骑铁马,横扫千军,叱咤风云的武夫们,可曾理会得“独留青冢向黄昏”那沉默的寂寞和苍凉? 天上的黄云,凝结成低垂的铅块;只有西天一线,筛下薄薄日影,落向千重万叠,深邃幽森的远山。日影无言,深山无语,却融成一片缱缱绻绻凄艳的苍茫;昭君呵!你让人心碎的那份深情,可也如长逝深山怀抱中的一抹夕照,无言地、无悔地,孤注一掷的心甘自殉? 军士们扎下了营,准备过夜。四野寂寂,只有呼啸的凛冽秋风瑟瑟萧萧。守着一盏孤灯,他思维仍萦系着那草色青青,离乡万里的青冢孤孑…… “下雨了!” 军士欣喜地进来报告;雨,在塞外,是生命所系的甘霖呀! 点点滴滴,为塞外深秋的夜晚,更增添了多少萧瑟凄寒;直沁入心底的凄寒。才一日呵!他已不胜。昭君!你怎忍受了数十寒暑?或者,昭君,这点点滴滴的,不是雨,是你流不尽、抛不完的珠泪淋淋? ※ 这一阙《蝶恋花》的作者是纳兰成德,他天性的多情淳厚,在他的词中流露无遗,如一般人写出塞,多倾向豪壮,而他,却写出“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如此痴绝凄绝的句子,使人读之,也为这份凄美深情感到凄楚得心头隐隐作痛。或也因此,他年寿不永吧,卒年才三十一岁。 点绛唇 感纳兰容若“一往情深深几许”之句,赋此寄情 一往情深,情深谁解深如许。倚栏无语,满院飞轻絮。 叠叠青山,横断天涯路。斜阳暮,落霞孤鹜,没入云深处。 【 文本赏析 】 这首小词通过对塞外古战场的描写,抒发了对历代兴亡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塞外古战场的荒凉景象。“今古河山无定据”,首句以议论开篇,简朴的文字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而且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氛围。“今古”二字,包括古往今来。面对大好河山,多少风云人物,你争我夺,或长期或短暂地占据它,但谁也没有永久地据有这些地方。“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二句白描,描绘出一幅塞外和平图景,画角声声,矫健的牧马频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二句仍用描写,放眼望去,整个塞北,平沙万里,荒漠凄凉,连个说话的人也很难找到。西风飒飒,只有那几株枫树,又一次被吹红了叶子。使人联想起为争夺这块土地鏖战厮杀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象。这些红叶,又一次把人带进了对历史的回忆,加深了作品的纵深的历史感。 词的下片抒情,写自己出塞的感触。“从前幽怨应无数”。首句议论,直接承上阕对古战场描写而来。面对古战场的凄凉景色,郁结在心头的愁恨无法计算。正如唐·李颀《古从军行》所说:“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接下二句叙事:“金戈铁马,青冢黄昏路。”“金戈铁马”,代表战争。“青冢黄昏路”,用汉王昭君和亲故事,代表和亲。二句概括了战、和两种办法。说明自古以来,为了争夺江山,时战时和,或二者并用,这就是历史。“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末二句以景结情,抒发了作者的感触:回顾历史,面对这塞外古战场,诗人对自己的祖国一往情深。这深情犹如夕阳余辉照射下,深山之中的绵绵秋雨。词意深沉含蓄,有弦外之音。 汉元帝时,昭君奉旨出塞和番,在她的沟通和调和下,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六十年。她死后就葬在胡地,因其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所以昭君墓又被称为“青冢”,杜甫有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纳兰由青冢想到王昭君,问她说:“曾经的一往情深能有多深,是否深似这山中的夕阳与深秋的苦雨呢。”作为康熙帝的贴身侍卫,作者经常要随圣驾出巡,所以他的心中也充满了报国之心,但他显然不想通过“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方式来成就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在尾句中作者又恢复了多情的本色,他以景语结束,将自己的无限深情都融人到无言的景物之中,在这其中,既包含了豪放,又充满了柔情,甚至我们还会体味到些许的凄凉与无奈。 这首词通过诗人“出塞”所见,描绘了眼前荒凉的和平景象,回顾历史,总结出战争与和平两种情况,是对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的规律性概括。因此毛泽东批注:“看出兴亡”,肯定了这首词的思想意义。 谢章铤在《赌棋山庄词话》中曾说过:“长短调并工者,难矣哉。国朝其惟竹坨、迦陵、容若乎。竹坨以学胜,迦陵以才胜,容若以情胜。”而读完作者这首词风苍凉慷慨的词作,可以得知谢氏此言不虚。 【 名家评论 】 毛泽东:看出兴亡。 吴世昌《词林新词话》:此首通体俱佳。唯换头“从前幽怨”不叶,可倒为“幽怨从前”。 严迪昌《清词史》:几乎是孤臣孽子的情绪了。
有谁可以帮我解析下纳兰性德的《蝶恋花 露下庭柯蝉响歇》吗?
蝶恋花·露下庭柯蝉响歇
露下庭柯①蝉响歇。纱碧如烟,烟里玲珑月。并著香肩无可说②,樱桃暗解丁香结。
笑卷轻衫鱼子缬③。试扑流萤,惊起双栖蝶。瘦断玉腰沾粉叶,人生那不相思绝。
注释:
①庭柯:庭院中的树木。
②并著二句:意谓二人挨肩,无言相并,心中的愁绪暗自消解。香肩,散发着香气的肩背。樱桃,喻女子之唇,此处代指恋人。结难解。丁香结,本指丁香花蕾,后以之喻愁绪郁。
③鱼子撷:一种绢织之物。唐段成式《嘲飞卿》:“醉袂几侵鱼子撷,飘缨长罥凤皇钗。”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夏夜,诗人与所爱女子共度的情景。上片前三句描画夏夜之景色、氛围,后二句刻画了相并说恩情的往事。下片承前,记叙和描画她在朦胧月下的美好的音容笑貌。上下浑成,笔调轻捷欢快,结二句则陡然转折,前扬后抑,前述之欢乐愈甚,则后来之悲痛愈烈,故言“相思绝”。
纳兰词赏析
1、《水荷入词》: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
2、无论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3、明代定都北京后,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在城内外营造私人花园。如城内的英国公花园、西郊皇亲李伟的清华园和漕郎米万钟的勺园,都是极负盛名的。到了清朝,特别是王室在西郊大兴园林土木,自畅春园始,到圆明园之鼎盛,三山五园,几成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为了仿效,为了方便朝班,更是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购地,建起自已的园墅别业。明珠就在畅春园咫尺之处,兴建“自怡园”。取海淀、西山一带的山水之胜,构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园。
4、而纳兰性德把属于自已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比。并把自已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一个的道的文化沙龙。就在他辞世之时,也没离开他的渌水亭。与之相比,同在水泉丰沛的海淀,武夫僧格林沁却造旱园,在园中起山神庙。权宦李莲英于海淀镇闹市中置产业三处,方便起居却无水趣。宗室商人萨利建宅通衢,招摇有余,风雅稍逊。试想,如果这位伟大的以水为性,借水寄情的词人没有了水,他的情感激发和创作灵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几近干涸。如果以山为题、以山为怀,那他的艺术也定是另种风度了。
5、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
6、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纳兰性德所居,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诗人的性情。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渌水亭边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残留水沼,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这无不说明它与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
7、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点上有所生发。纳兰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诗词的形式,以杰出的艺术互为观照着他的哲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