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典摄影作品
全球经典摄影作品如下:1、胜利之吻。胜利之吻也称作胜利日之吻、世纪之吻,是指在当地时间1945年8月14日发生在纽约时代广场的一幕亲吻。时值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纽约民众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胜利。一位水兵在时代广场的欢庆活动中亲吻了身旁的一位女护士,这一瞬间被《生活》杂志的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抓拍下来,成为传世的经典历史画面。2、饥饿的苏丹。饥饿的苏丹是摄影师凯文·卡特的作品,刊登在《纽约时报》上,凭借该作品作者赢得九四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3、被打捞的小猫。《被打捞的小猫》主要讲述的并不是一锅小猫靓汤,8周大的猫咪呼噜噜太想知道主人的晚餐是什么了,它围者着面汤锅打转,直到一头栽了进去。4、她叫玛格丽。她叫玛格丽由著名摄影大师爱德华·韦斯顿拍摄,韦斯顿通过这幅作品,传达一种释放天性的信息,人从自然中诞生,最终会回归到自然中去,而通过此幅作品,暗示人们应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美丽。5、布列松习作。布列松习作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一个男孩两手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的走回家去,好像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抓拍是布列松一生所坚持的基本手段,他从来不去干涉他的拍摄对象。
世界经典摄影作品大合集赏析
想要知到更多的摄影技巧和摄影手法吗?来看看这些世界级的经典摄影作品吧,下面是我整理的世界级的经典摄影作品,希望你会喜欢。 世界级的经典摄影作品 世界级的经典摄影作品1 世界级的经典摄影作品2 世界级的经典摄影作品3 世界级的经典摄影作品4 世界级的经典摄影作品5 世界级的经典摄影作品6 世界级的经典摄影作品7 世界级的经典摄影作品8 世界级的经典摄影作品9 世界级的经典摄影作品10 猜你喜欢: 1. 国外顶级人像摄影作品高清赏析 2. 2018世界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合集 3. 国外获奖人像摄影作品精选 4. 国际摄影获奖作品欣赏 5. 国外优秀摄影作品高清赏析
早期的摄影活动有哪些?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摄影这一舶来品,也是随着外国摄影师来华拍照,而在中国传播开来。从此,摄影进入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甚至禁卫森严的宫廷。一、最早来华拍照的外国人法国人于勒·埃及尔(JulesItier),是第一个把摄影带到中国来的人。1844年,他以法国海关检察官的身份,随法国贸易谈判团来到中国,参加中法《黄埔条约》的谈判。在中国期间,埃及尔用达盖尔银版摄影法拍摄了两国代表的肖像。他们是法国代表拉萼尼和两广总督耆英。耆英后来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提到,他曾和英、法、美、葡等国的使臣互赠“小照”。这张照片即为埃及尔所摄,此时距达盖尔摄影法公布仅五年,是最早在中国拍摄的照片。此外,他还在广州、澳门、香港等地拍摄了不少城市风光和街景。在广州,他拍下了码头和城市的实况,并拍摄了洋行买办潘仕成的肖像及其庭院、别墅的照片。埃及尔于1845年6月回到法国。他在中国拍摄的部分照片,在1848~1853年的法国报刊上陆续刊用,有的还收进了1920年出版的法国摄影史。埃及尔在中国拍摄的这批银版照片,以及他本人亲手写的文字说明,现保存在法国巴黎市郊的摄影博物院,共有36幅。这些照片,以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受到人们的珍视和收藏。二、罗森随美国舰队拍摄1854年,我国早期摄影师、美国摄影家伊·布朗的助手罗森,随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登·柏利率领的舰队,对日本进行了历时半年的采访摄影。1854年8月7日,罗森回到香港。他以日记方式,把他随美国舰队采访拍摄的情况,在香港中文月刊《遐迩贯珍》上连载发表。罗森在日记中写道,他在日本下田逗留了一个月,曾多次到大安寺参观拍摄。当时的日本,科学技术还很落后,甚至不及中国。人们几乎对摄影一无所知。罗森还写道,美国送给日本的礼物中有照相机一具,当地官民见到后,“人多称奇”。这些文字记载,是不可多得的早期摄影师拍摄手记。三、比特的战地纪实摄影费利斯·比特(FeliceBeato),出生于意大利的威尼斯。作为战地摄影记者,比特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地摄影工作。1860年,他来到中国,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这些照片,至今仍经常被各国采用。因此,比特被誉为“军事报道摄影的先驱之一”。比特在中国的拍摄活动,国外的资料有这样的记载:当欧洲士兵由于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之后,拒绝加强通商的条约而对中国人进行残忍报复的时候,一位徒步旅行的幸运的摄影师费利斯·比特正好在场……他跟随向北京进军的英法远征军,拍摄了象堡垒一般的皇城,和沿途堆积尸体的一些令人难忘的凄惨照片,担任防守任务阵亡的中国士兵,趴在一个要塞城堡上,旁边摆着他们原始的土炮和弓弩。比特在中国只呆了一年时间,但却留下了很多有历史价值的作品。如直接表现残酷战争现场的《失陷的大沽炮台》(1860年8月摄),报道英法联军侵华活动的《联军占领下的广州镇海楼》(1860年4月摄)《北京联军驻地》(1860年10月摄)等。四、汤姆森镜头中的旧中国1873年,一本名为《中国和她的人民》的摄影集,在英国出版。作者约翰·汤姆森(JohnThomson,1837~1921),出生于爱丁堡,是英国著名的“街头摄影家”。这本摄影集收录了他1862年和1869年两次来到中国,拍摄的200幅照片。《中国和她的人民》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既有表现中国锦绣河山、城市风光的作品,也拍摄了人民从事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情景;既有洋行买办的私人园林,也有社会最底层的生活状况。这些照片,所表现的人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辛酉政变后的恭亲王,贵族妇女,集市上待雇的贫民,吸食鸦片者,瘦弱的更夫,戴木枷的囚犯,以及剃头、修脚、拉洋片等手艺人,都成为汤姆森的拍摄对象。影集中的照片,每幅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这些说明都是在拍摄过程中访问记录下来的。如《广东旧工厂场址》这幅照片,画面上洋楼与四周破烂的草屋形成了强烈对比。拍摄街头小景,是汤姆森的特长。《广州闹市一角》和《九江街头小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前者利用占据画面时垂直线条,表现了广州市内商业区林立的店铺,各种牌匾密集交错的繁荣景象;后者则选取了街头有代表性的四种商贩,通过巧妙的构图和光线运用,展现出一幅具有中国特色的风俗画卷。此外,在中国期间,汤姆森还出版了《北江风光》和《闽江风光》两部摄影集,对扩大摄影在中国的影响起到了一定作用。五、清宫摄影摄影术传入中国初期,曾被清朝统治者视为“奇技淫巧”、“异端邪术”。因此,紫禁城内严禁摄影,摄影器材和摄影师都难以进入宫廷。直到20世纪初,情况才稍有改变。慈禧太后晚年被摄影的巧妙所吸引,借它来寻欢作乐。于是,有个叫裕勋龄的人被召进宫中,专门给慈禧太后拍照。裕勋龄,汉军正白旗人。其父裕庚公爵早年曾任外交官,出使日本和法国。裕勋龄曾随父母弟妹一起旅居国外,接受西方教育。在法国陆军学校留学时,他开始学习摄影,并拍摄过一些新闻照片。1902年末,裕勋龄带着自己的全套摄影器材,随家人回到北京。1903年,裕勋龄进入宫廷,成为慈禧的御用摄影师。由于慈禧喜爱照相,裕勋龄受到格外的优待。因为跪着够不着照相机,慈禧特准他在照相时免跪。同时,他还是个近视,不戴眼镜就无法对光,所以慈禧又特许他戴眼镜(宫里规矩,在慈禧面前是不准戴眼镜的)。在任宫廷摄影师期间,裕勋龄为慈禧拍摄了不少“御照”。这些照片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单人全身照,其中有穿朝服的,也有穿便服的。二是宫闱生活照。三是化装娱乐照,有的在室内拍摄,有的在水上乘坐画舫拍摄,人物多少不等,场面也大小不一。慈禧的化装照,大多扮作观音,布景或屏风上钉着“普陀山观音大士”的牌子。慈禧照相时往往大张旗鼓,兴师动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内务府的档案中,保存了一次慈禧为拍化装照传下的口谕:七月十六日海里照相,乘平船,不要蓬。四格格扮善财,穿莲花衣,着下屋绷。莲英扮韦陀,想着带韦陀盔、行头。三姑娘、五姑娘扮撑船仙女戴渔家罩,穿素白蛇衣服,想着带行头,红绿亦可。船上桨要两个。着花园预备带竹叶之竹竿十数根。着三顺预备,于初八要齐,呈览。由此可见,当年慈禧照相是经过内务府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的。除了裕勋龄之外,慈禧还曾诏在华的日本籍摄影师山本赞七郎,到颐和园拍摄“簪花小照”。作为拍照的酬劳,慈禧赏给山本赞七郎黄金二万两。一张照片花费二万两黄金,这是世界上最高的记录。慈禧的奢华,由此可见一斑。
汤姆森镜头中的旧中国反映了什么现实?
1873年,一本名为《中国和她的人民》的摄影集,在英国出版。作者约翰?汤姆森(JohnThomson,1837~1921),出生于爱丁堡,是英国著名的“街头摄影家”。这本摄影集收录了他1862年和1869年两次来到中国,拍摄的200幅照片。《中国和她的人民》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既有表现中国锦绣河山、城市风光的作品,也拍摄了人民从事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情景;既有洋行买办的私人园林,也有社会最底层的生活状况。这些照片,所表现的人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辛酉政变后的恭亲王,贵族妇女,集市上待雇的贫民,吸食鸦片者,瘦弱的更夫,戴木枷的囚犯,以及剃头、修脚、拉洋片等手艺人,都成为汤姆森的拍摄对象。影集中的照片,每幅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这些说明都是在拍摄过程中访问记录下来的。如《广东旧工厂场址》这幅照片,画面上洋楼与四周破烂的草屋形成了强烈对比。拍摄街头小景,是汤姆森的特长。《广州闹市一角》和《九江街头小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前者利用占据画面时垂直线条,表现了广州市内商业区林立的店铺,各种牌匾密集交错的繁荣景象;后者则选取了街头有代表性的四种商贩,通过巧妙的构图和光线运用,展现出一幅具有中国特色的风俗画卷。此外,在中国期间,汤姆森还出版了《北江风光》和《闽江风光》两部摄影集,对扩大摄影在中国的影响起到了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