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为何要传播希腊文化的?
当然亚历山大大帝也并非仅以其赫赫武功闻名于世,他也是一位极有头脑、极有作为的统治者,他一手缔造的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对于当时东、西方的文化及经济交流与联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亚历山大自幼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伟大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是其授业老师之一,所以,在亚历山大大帝的身上留下了希腊文化的深深的烙印,他的征服同时也是希腊文化的一个对外传播过程。有的历史学家认为,亚历山大大帝希腊化了东方,这无疑是一种夸大之辞,因为在此之前,巴比伦地区及埃及就有了不少的希腊人,但毫无疑问的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加速了希腊文化的传播。电影中亚历山大的形象当时跟随亚历山大远征的还有一大批希腊文化的精英,他们向亚历山大献计献策。亚历山大深受希腊城邦制的影响,在其东征的过程中,他建立了大约70多座城池,这些城池多位于战略要地,亚历山大希望这些新建的城市能萌发出希腊文明的幼芽。这些城池中最著名的当属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此城自建立时起,就成为一座繁荣、伟大的城市,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亚历山大的努力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小亚细亚及环地中海的中近东地区出现了希腊化,如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它完全是一个希腊人的世界,亚历山大港也藏有无数的希腊文书籍,成为古代的文化中心。可以说,希腊文明的传播、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是亚历山大大帝最重大的建树,其征服的意义就在于此。亚历山大还在其征服的帝国范围内统一货币,推行希腊的货币,这对于加强帝国范围的经济联系具有重大的意义,东、西方间的经济联系在此基础上大大加强。亚历山大的征服使整个东地中海文明世界统一在一起,原有的地中海商贸往来更为频繁,东地中海经济体更为发展,遥远的东方的物品也开始大量地流向帝国的发源地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第一次打开了东、西方直接交流的通道。亚历山大的另一伟大之处在于,他主张整个帝国实现平等与民族团结,其治下的各族人民都是平等的伙伴而不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其帝国行政系统中有大量的被征服者,其赖以自雄的军队也由多民族组成,波斯人成为另一兵力来源。亚历山大为消除隔阂,迎娶了异族女子,其中就有大流士三世之女。亚历山大的这一行为及其平等的思想为后世所称誉,英国历史学家威廉·塔思称赞道,亚历山大标志着人类思想上的一次革命。
亚历山大是谁呢?
横征三大洲
亚历山大大帝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统帅之一,他的一生就是不断扩张征服的一生。从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24年的10年间,亚历山大率军横行各地,扬言要直捣世界的尽头,他凭借武力建立起了一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古代最早最庞大的帝国。
只要看看世界地图上有多少个亚历山大城,你就可以知道亚历山大的大军铁蹄践踏过多少地方,他将多少古老、文明的地区置于自己的帝国范围内。他从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出发,铲平希腊全境,征服小亚细亚,收服埃及,击灭庞大的波斯帝国,使号称“万王之王”的大流士三世凄惨死去。
最后亚历山大越过开伯尔山口,大军前锋直抵印度河流域,至此,在罗马帝国之前,古代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帝国出现了,亚历山大大帝成为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征服者,他在短短的10年里建立起来的辉煌业绩是无人能企及的。罗马帝国是古代唯一能与亚历山大建立的帝国相提并论的,也许罗马帝国更伟大,但不要忘了,罗马帝国的建立是花了3个世纪才建立起来的。
100年后在东方崛起的秦帝国也许能与亚历山大的帝国相媲美,秦王政也是在短短的10余年时间里横扫六合,一匡天下,建立起东至大海,北至大漠、瀚海,西迄河洮,南至南越的秦帝国。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亚历山大及其建立的帝国后继无人,后来的历史中再也没有人达到亚历山大的高度,创建一个直抵印度的跨三大洲的帝国,而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却后继有人,中华帝国在秦帝国的基础上一步步扩大,不断地走向强盛。
亚历山大大帝的伟大征服是依靠他天才的军事才能,他是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其一生东征西讨,从未遭遇败绩,就此来说,他是历史第一人,拿破仑曾对其倾心不已,他认为:“亚历山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
从与希腊人决战的凯洛尼亚战役开始,亚历山大在其10余年的军事生涯中,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与波斯军队的3次大会战,尤其是两次与大流士三世的直接交锋,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亚历山大大帝的军事天才:伊苏斯大战中,大流士三世率16万波斯军队与亚历山大的三万余马其顿一希腊联军对阵,大流士三世将强大的雇佣兵配置在军阵中央,并辅以波斯青年军,以对抗著名的马其顿的方阵;波斯军的左翼是步兵,战斗力稍弱,其旨在牵制敌军,右翼是精锐的骑兵,其作用在于突破敌军左翼,从侧面攻击马其顿方阵,冲乱敌军阵脚,击溃敌人。
针对大流士三世的部署,亚历山大在队伍行进中果断做了调整,他从右翼抽调出部分骑兵,以抵挡波斯右翼的冲锋,以防敌人形成突破,自己则亲率最精锐的骑兵向波斯军最薄弱的左翼发起攻击。战争过程显示了亚历山大临场决断的英明,正是亚历山大指挥的右翼骑兵击溃了波斯军左翼,掩杀波斯军的中路造成混乱,使得大流士三世惊慌而逃才改变了战局。此战极为辉煌,波斯军16万人几乎全军覆没,而亚历山大的军队仅阵亡450人,伤4500余人,可以说这完全是一个奇迹。在决定性的高加末拉大会战中,在10倍于己的波斯军队的攻击下,亚历山大发现了波斯军冲锋造成的阵形缺口,亲率精锐骑兵冲杀,再次导致波斯军阵脚不稳,大流士三世又一次仓皇而逃,大势由此而定。亚历山大的军事远征充分展示了其个人的军事天才,同时也是古希腊军事学术发展的最高阶段。
亚历山大是一位伟大的军事艺术的缔造者:他增加军队两翼的密度以提高其攻击力,以减轻马其顿方阵的压力;他使骑兵成为战争中的决定性突击力量和机动力量,创立了多用途的新型骑兵队伍,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骑兵指挥大师,他制定了战斗队形中各部分的机动和协同作战的原则,他还制定了骑兵战术原则,被恩格斯称为“历代最优秀的骑兵指挥官之一”。亚历山大的军事思想与指挥艺术成为人类军事史上的瑰宝,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军事家,其军事成就足以彪炳青史。
传播希腊文化
当然亚历山大大帝也并非仅以其赫赫武功闻名于世,他也是一位极有头脑、极有作为的统治者,他一手缔造的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对于当时东、西方的文化及经济交流与联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亚历山大自幼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伟大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是其授业老师之一,所以,在亚历山大大帝的身上留下了希腊文化的深深的烙印,他的征服同时也是希腊文化的一个对外传播过程。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亚历山大大帝希腊化了东方,这无疑是一种夸大之辞,因为在此之前,巴比伦地区及埃及就有了不少的希腊人,但毫无疑问的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加速了希腊文化的传播。
当时跟随亚历山大远征的还有一大批希腊文化的精英,他们向亚历山大献计献策。亚历山大深受希腊城邦制的影响,在其东征的过程中,他建立了大约70多座城池,这些城池多位于战略要地,亚历山大希望这些新建的城市能萌发出希腊文明的幼芽。
这些城池中最著名的当属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此城自建立时起,就成为一座繁荣、伟大的城市,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亚历山大的努力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小亚细亚及环地中海的中近东地区出现了希腊化,如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它完全是一个希腊人的世界,亚历山大港也藏有无数的希腊文书籍,成为古代的文化中心。可以说,希腊文明的传播、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是亚历山大大帝最重大的建树,其征服的意义就在于此。
亚历山大还在其征服的帝国范围内统一货币,推行希腊的货币,这对于加强帝国范围的经济联系具有重大的意义,东、西方间的经济联系在此基础上大大加强。亚历山大的征服使整个东地中海文明世界统一在一起,原有的地中海商贸往来更为频繁,东地中海经济体更为发展,遥远的东方的物品也开始大量地流向帝国的发源地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第一次打开了东、西方直接交流的通道。
亚历山大的另一伟大之处在于,他主张整个帝国实现平等与民族团结,其治下的各族人民都是平等的伙伴而不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其帝国行政系统中有大量的被征服者,其赖以自雄的军队也由多民族组成,波斯人成为另一兵力来源。亚历山大为消除隔阂,迎娶了异族女子,其中就有大流士三世之女。亚历山大的这一行为及其平等的思想为后世所称誉,英国历史学家威廉·塔思称赞道,亚历山大标志着人类思想上的一次革命。
外网关注荷兰首相向国王请辞,国王和首相在荷兰分别有什么职责?
荷兰首相吕特15日宣布,因托儿津贴事件不断发酵,他所领导的内阁当天正式辞职。有媒体拍到,吕特骑着自行车向国王威廉·亚历山大辞职。吕特喜欢骑自行车出行,此前经常被媒体拍到骑车参加会议以及上下班。据了解,吕特喜欢骑自行车出行,从2010年开始,自行车一直就是他每日的主要通勤工具,此前经常被媒体拍骑车参加会议以及上下班。 君臣的关系,国王是君,首相是臣,是国王的首席国务大臣,不过在君主立宪制下,首相直接向议会负责,不向国王问责,国王是王国的国家元首,首相领导政府内阁,属于政府首脑。 国王是国家元首,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也是国教世袭领袖。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法律上赋予国王的权力由内阁和议会行使。在对外交往代表荷兰,是荷兰国家的象征。 英国首相:英国政府首脑。一般情况下国会下议院的多数党党魁或执政联盟的首领自动成为首相人选,人选经国王确认并任命后才正式成为首相。首相身兼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数职,手中握有行政与立法大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内阁是荷兰的政府,首相由国王任命,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内阁不信任案时,整个内阁(包括首相)要么下台,要么内阁提请国家元首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选举。荷兰首相吕特对内阁辞职做出解释:14日晚,参加荷兰执政联盟各党派就此进行了内部磋商。15日,内阁成员再一次对该事件的政治后果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内阁辞职是当前唯一选择。
荷兰首相骑自行车向国王辞职,为何辞职需要向国王申请?
我们知道,在许多国家的政体当中,不管实质表现得多么民主多么文明,也都审慎地保留了“君主”这一人类政体的早期形式。说起来,也真的是“此君主非彼君主”,像荷兰、不列颠,以及我们的邻国日本,它们这些国家当中的形形色色的“君主”,跟非洲部落里那些“君主”,跟中东一些国家的“君主”,那可是截然不同的。民主政体国家的“君主”,没有任何“实权”——不参与也不干涉任何从议员议事到政府实施方面的活动。那我们很多的同学和老师就肯定要好奇地问一问了,既然没有任何“实权”,那么留它(这个位置)作何用处、直接取消岂不还能降低政府运行成本?非也。我们说,就像一位青年,其行为也许更容易受父母约束,而不见得能容易被法律约束那样。我们许许多多的社会成员们,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也许更容易被“教父”“国王”约束。在这些“旗帜”带领下,我们这类社会成员的人生,才能够变得积极向上、充满干劲、目标坚定起来,从而也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产生实现更大意义。同时,我们许许多多的社会成员,心理上也许还期待一定要有那么一位“大人物”“权威摆在那里,能够让他她们去追随、去倚靠。从“教父”到“国王”的不同形式,也的确能帮助满足这一类人的这种心理需求。说起来,如果能够让我们如此之多的社会成员们,能够生活得更有干劲一些、工作更具目标一些、人生变得更有意义一些的话,那纵然再大的代价,又有什么理由哪怕是一丝的含糊而不去做呢;遑论,今天各国所保留的“君主”,通常只是个“王室家庭”、只拥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成员罢了;而那一年数千万的生活费,之于我们成千上万需要这个家庭的社会成员们而言,更是又算得了什么呢!是的,根本上来看,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在父母的关爱、约束下长大的。在这个角度上看,每个人每个国家其实都需要“国王”、似乎都有保留“君主”的必要。至少,这样做能够对人某一个阶段的人生带来这样那样的“安慰”。是的,人的一生中,不是时时刻刻、不是所有阶段需要父母。在这个角度上看,跨越过某个阶段之后的人,也许也将变得不再需要“国王”和“君主”。不管怎么说,从全局人口意义上来看,总有那么为数可观的一群人,在他们心中,可能会一直保留这样一件心理诉求。所以我们各类民主政府,也同时作为“世间最美名卓著的在顶层权力内部实现共和”的一种符号,就非常细心极为用心地,将“君主”形式保留延续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