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风

时间:2024-09-29 11:28:17编辑:coo君

笛子口风怎么练

笛子口风教练
第一章【论口风细如针】
口风要细如针,并且能够发出透亮的音色,又要持续长音。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和训练。
首先我们要知道,笛子的发音原理是边棱效应,是气流柱被吹孔切开而产生音响。好比说大风吹着紧闭的门窗会产生咻咻咻像鬼叫的声音一样道理,因此,只要细小的空气柱被切开,笛子就会发出声音。
也就因为不需要运用到很多的空气,所以大师们就能把音吹的很长。所以为什么练习跑步和吹好笛子没有绝对关联就是这道理。因为口风太粗太费气,长音一定吹不长。这就是口风细如针的道理了。
因此长音不是盲修瞎练,一定是方法搞清楚了才练的出来。

第二章【自然的深呼吸法】
刚学笛子的时候,常听到说要用丹田呼吸,这对于我这一个完全没有学过音乐的人来说,实在是很难理解。丹田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很少人真正了解丹田是什么部位。查了中医学的书上,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其实我也搞不清楚谁是谁。
后来慢慢的求教、学习、摸索、查资料,才稍微搞清楚,丹田呼吸就是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就是以横隔膜升降的力量来吸气与吐气。
我们看婴儿刚出生时,由于胸肌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婴儿呼吸时胸腔无法动作,只会看到腹部的起伏,这个就是横隔肌的作用。
运用横隔膜呼吸,呼吸的程度会比较深。实务上,这也就是王次恒老师所说的深呼吸法。
以横隔膜深呼吸法来吹笛子,如果口风如针与边棱效应发音的要点做的确实,发出长音所需要的”能量”就很足够了。因为没有比这种深呼吸方法能够吸入的气体体积还多的了。
学习这样的呼吸法要注意的是,自然的吸气与自然的吐气。如果全身很用力的吸气,那很容易使自己受伤。学吹笛子千万不要贪吸气,贪吐气,我就遇过一位老先生跟我承认,他就是这样练到吐血,从此就不能吹笛子了。为什么呢??因为在气吸的很饱的状态下,全身是紧张的状态,如果在勉强用力,一定会伤到自己。
所以练习腹式呼吸,要应乎自然,很轻松的吸气,很轻松的吐气。在应用上,难度很高的乐曲,是需要适度的自然放松下才能办到。因此,这里就可以下一个小结论了。在未来必须克服高难度技巧与维护身体健康两大最高指导原则之下,”自然的深呼吸”就是吹笛子的重要基本动作了。

第三章【边棱效应发音法及音色的确立】
笛子的发音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工作,很多朋友练笛子的时候都很用力的吹,很费劲的吹可以吹的很大声,但是得到的效果并不很好。一来也吹不持久,不一会儿人也累了﹔二来音准也容易跑掉。所以建立省力省气效率高的发音模式就来的很重要了。
如何发音?将口中吹出来的空气柱,准确的击向吹孔边缘,一半的气流切进笛子管壁里面,另一半就让它跑出外面。气流必须被切开,才会发出声音。这就叫做边棱效应。
如何省力?轻松自然的深呼吸就可以了。如何省气?口风细一点就可以了。但问题要如何有效率??这个就有技巧了。
这必须借助一下镜子和自己的耳朵,用镜子看着自己嘴唇与吹孔的接触点,让极细空气柱的”气击点”准确的打在吹孔边缘圆弧线的中央位置。然后闭起眼睛,一边吹一边稍稍移动”气击点”的位置,用自己的耳朵去分辨音色的变化。这时候将会发现到一个极省力且音色极为透亮的一个集中点。如果您喜欢这种音色,练习并巩固它成为一个良好的习惯。
自此则确立日后灵巧的发音方法及优美的演奏的音色了。

第四章【灵活的盖孔模式】
初学吹笛一年左右,通常又会发生一个严重障碍,就是手指不灵光。
首先我们要探讨几个重点。
1.有效率的盖孔是很适当的将手指”放”在孔上,巧妙的运用手指面积比较宽的指腹(有些名家会用面积宽的指节盖孔)刚好足够把孔给”封”住。
2.所谓按孔,不是很用力的将手指”按死”在孔上,而是手指类似在孔上作”轻轻拍打”的动作,在”打中”孔的那一瞬间,恰好把孔给盖住了。
3.手型也是一个极重要的关键,僵硬的持笛手型,势必影响手指运行的灵活度。但适合的手型并没有一个定型,因为竹笛有高低长短,人的手有大有小。那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手型呢??唯一可以确立的关键,就是在于持笛之后,手掌与手指的肌肉只要能够相互协调且不相互牵制,就是一个良好的手型。
如果基本上掌握住了以上的要点,手指的按孔动作就可以灵巧许多。
第五章【舌头动作的探索】
吐音是笛子最常用的基本技巧,关键使用在于舌头的动作。
但是人性的弱点,常使得吐音变的困难,因为人们希望他能够吐的很快,却又使错了劲。初学吐音不久只见口水乱飞,舌头和手指的动作硬是对不上来。心中只能不住的感叹:”笛子真是难学”
我们试着来找出问题所在
1.吐音的声音来源,归于基本面还是空气柱撞击吹孔,而不是舌头用力的动。所以舌头用太大的劲,对吐音一定造成破坏。
2.舌头大力的吐,不只是破坏吐音,也破坏了速度。终归一句话”轻则灵,重则拙”
因此结论是”舌头动作要轻”
第二个观念的探讨是,舌头所扮演的角色。
先来看看吐音的结构。吐音和长音的不同是,一个有用舌头一个没用到舌头。所以就明白的看出,舌头所扮演的角色,是让长音切成一段一段的短音。因此,舌头的任务就很简单了。
舌头的任务
1.切断长音,使线状的音变成点状。
2.不负责强弱,音乐的强弱由呼吸动作负责,也就是空气来负责。
你瞧,其实舌头只负责断音而已,所以舌头想要慢吐快吐就变的困难度降低下来了,而且因为不用很用力的吐,口水当然也不会吐的满天飞啦。
所以又找出一个结论是”舌头负责断音,而且它只干这事”


第六章【高音不需要用力吹】
刚学笛子的前两年,我吹高音的时候都是硬吹上去的,声音不稳定,而且很刺耳。启蒙老师为了不让学习复杂化,也说,吹得出来就行啦。
但是学的越久就发现,别人吹起来既不费力,又不刺耳,心里就想一定还有我没弄懂的道理与方法。
想要轻松吹高音,首先要排除高音发音的乐器障碍
1.笛子本身一定不能有问题。通常管壁过厚的笛子,高音很难发出,所以建议初学不要使用管壁太厚的笛子,不仅仅高音区,其它音域的共鸣效果也不佳。
2.笛膜必须确定是贴好的,没有张力不平均的现象,也不要过松,不然高音很难发得出来。
其次再来排除个人的障碍
我们拿起笛子来试试看,先吹个中音,再吹个低音,别忘记运用边棱效应的发音原理,这时候只要将口风缩小,然后你会感觉嘴唇承受气压变大,高音就能轻松发出。
为何只是口风缩小就能发出高音?气体动力学有一个定律叫做”都卜勒效应”,气体分子因为通过的口径变小挤压,气体的流速便自然而然的变快,而使得音准提高八度。
腹部鼓动气体的压力一般是不变的,除非笛子本身高音不好发出,才需要多用一点腹劲,不过通常这样的笛子,我是不使用的。
所以结果很单纯,我们只是将口风变小而加快的流速,而做到了高音区的发音。

第七章【简单将低音吹得好】
初学笛子的第二年,老师教了我一个练习低音的土办法。
(筒音作5.)先吹1,发现很容易吹。然后吹7.,好象音色还可以。再吹6.,笛子就有点不太震动的起来了。这时再吹回7.,再吹6.,务必要使7.和6.的共鸣都吹出来才算及格。
就这样搞了一两个月,终于有点成果,不过一直以来,吹低音还是时好时坏。
一直到学笛的第十五年,终于有一个吹笛子的至交好友给了一个最稳的方向,结果关键居然只有一个重点──就是”把口风放粗一点点”。
道理何在?还是气体动力学都卜勒效应的”流速”问题。口风放粗一点点,但是呼吸的力道依旧不变,气体流速变慢低音就出来了。很简单吧,不过是江湖一点诀,说破不值钱。

第八章【口腔打开的省力法】
再来充分的运用物理的流体力学”都卜勒效应”。
内容大约是说,气体或液体流体之体积通量守恒,故”流速”与”截面半径”之平方成反比。
简单的用在吹笛子上来说,口腔打开的大小与口风的截面半径相差越大,流速将会自然而稳定的加快,如此就不需要鼓动太强大的腹劲,就能达成极佳的音响共鸣效果。因此,口腔内部空间的适度张开,是吹笛省力的秘密武器之一。
另外一个说法是,口腔打开可以使笛音共鸣度良好,音色更为厚实。
不论如何,吹笛子的口风细一些,口腔打开一些些。想要像大师们一般省力气的吹笛,将不是只是梦想。

笛子基本功练习之【空手道】
笛子基本功练习之【空手道】,就是不拿笛子练笛子,这是一种悄然无声的练习,可以避免对别人的影响。该练习分为气练习、唇练习、舌练习、指练习四部分,而气、唇、舌、指也正是笛子演奏水平高低的四大要素。这种练习对练笛有相当的帮助,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持笛吹奏的练习,只有两者适当结合,才能更快地提高你的吹笛水平。
1、气练习
双脚略为分开,与肩保持齐宽。双手放于大腿两侧,全身放松。先做八拍吸气,吸到不能再吸为止,接着做十六拍的呼气,把吸入的气全部吐光,如此循环做吸气呼气,每天做八到十六次,坚持下去会对你的气息的增长大有益处。
2、唇练习
有时候到了冬天许多人会发生嘴唇干裂的现象,这样容易使吹出来的气变得不稳定,听起来发毛。可以用下
面的方法练习,既可预防唇干裂,又可增加唇的控制能力。
(1)上下嘴唇贴紧闭住,然后嘴唇一起向前、向后,如此循环练二个八拍或十六个八拍。
(2)用下颌的牙齿刮上面的嘴唇,再用上颌的牙齿刮下嘴唇。
(3)闭合嘴唇,向口腔内充气,然后吸气,循环进行。
3、舌练习
以每分种270次的速率念“得哥得哥”,初学者达不到这个要求可适当放慢节奏。然后以同样的速率把舌头相对往后缩念“都骨都骨”。练熟之后,还可将上述方法交叉进行,以每分钟135次的速率念“得哥得哥都骨都骨”。以加强舌的灵活性。
4、指练习
在四个练习操中,以指练习操练得最多,有时候到了冬天我们会感到手指僵硬,不灵活,这时候我们可以把双手手心放在一起夹于两腿之间并相互摩擦,可有效解除手指僵硬或用左手手心按摩右手手背,然后用右手手心按摩左手手背。
(1)掰手指:就象舞蹈演员的阁腿一样,把每只手的手指分别手背方向或左右掰开,使指尖的韧带变松,使手指灵活。
(2)抛手指:抛手指其实就是甩手指,但用抛手指可以更加形象地说明练习的窍门,就是用腕部的抖动带动
(2)抛手指:抛手指其实就是甩手指,但用抛


笛子口风吐气技巧

笛子口风吐气技巧   常见的笛为直身长管,除了吹奏用的吹口外,还有几个调整音高的开口,各开口的打开或闭合会产生不同的音高。各地方有不同的笛,有些笛(如直笛)是竖笛,吹口在笛的末端,吹奏时笛和嘴唇垂直。有些笛(如长笛)是横笛,吹口在笛的侧面,吹奏时笛和嘴唇平行。那么,笛子口风吐气技巧有哪些?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笛子的演奏技巧:   1、先说说口风。   这是吹好笛子的最基本入门功夫。口风不好(严、紧),笛子是吹不好的。   如何练好口风呢?   这里告诉大家一个诀窍。一般,人们总是以为使劲 “嘬”嘴唇就完了,其实不然。人们往往是用发“f”音的方法来吹,这样吹,气流是不容易形成“线”状的`,不仅费劲,还有许多气被浪费掉了,俗称“跑气”。   怎么能够使气不“费”呢?   关键就在于一个吹气的“发音”方法,不是发“f”,而是发“q”!换言之,不是用仅仅唇的前“皮”,而是用连同唇的整体。使控制气流的不是在嘴唇的前端,而是在嘴唇的后部。就好比我们支撑的时候,不是用手指,而是用手腕。舌头的控制也不是用舌尖,而是用舌面。在舌面与上膛之间形成一个“管道”,让气流从这个“管道”吹出去。这样吹气,口风就容易“紧密”了。控制气流也更容易了。   其次,是嘴唇相对于吹孔的位置。唯有在对“准”了的条件下,才能保证所有的气都进入吹孔。而人们在吹奏的时候,往往容易嘴唇跑“偏”,对不准。于是就有大量的气“跑”了。怎么办?!在吹孔的边上用棒棒胶帖一适当形状的细长布条,就好比一个垫片,以作为嘴唇寻找正常位置的标记。这样,在吹奏的时候,无论是换气,还是休止,在嘴唇离开之后,再次放置,就会很容易而方便。    2、再说说“双吐”的练习法。   当人们练习用舌头吐音的时候,往往是唾沫很多。怎么办呢?   这是因为人们总是把“双吐”说成是“突、哭”。发“突”的音使用的是舌尖。这样,就容易把唾沫带出来。如果改成使用舌面吐音,也能同样进行“双吐”。这种方法叫“内吐”。发音的方法就变为“岂、可”。其次,是舌头的运用,只是把舌头“摆”在相应的位置,舌头本身就不要再“发力”了。换言之,舌头只是摆放在发“q”与“g”的位置。而不要再“发”音。“发音”的“责任”则是由 “吹”的气流来承当。在这种条件之下,舌头的动作实际就变成了发“d、g”的动作。如此的舌面动作不仅快捷,而且只要练习熟练了,就能够最终消除唾沫。    3、再说说关于“练功”的事儿。   人们以为只要在吹笛子上下功夫就成了。其实不然。要想让手指与吹气的动作配合好,关键还在于要做一种辅助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是要使劲力直达手指!   先说说如何“训练”。动作很简单,就是蹲在地下,双手以十指支撑地面。双脚脚尖蹬地。手指还可以变换成握拳,以十指指尖支撑地面。如此来回变换。在这样的姿势下,闭目睡觉!可以几分钟到十几分钟,都可。每天坚持。经过相当时日的训练,你就会发现,你手指的动作会更加敏捷、快速,与舌头的动作也能够配合默契! ;


笛子的起源和发展是怎样的?

那是在我国远古时期,西南有一个地方,那里山清水秀,勤劳的苗族人在那里居住。在一个苗族寨子里,有一个年轻壮实的小伙子叫竹郎,他以编竹筐为生,由于他每天都与竹子打交道,日久生情,他觉得翠绿的竹子是有灵性的。竹郎随手拿起一片竹叶就可以吹出甜美又悦耳的声音。久而久之,竹郎的音乐声打动了一位叫笛妹的美丽姑娘,每当竹郎吹起竹叶时,笛妹都会跟着唱。有一天,调皮的笛妹手里拿着一节节的竹子,她问小伙子说:“这个管子你能吹响吗?”聪明的竹郎想了一想,他截下一段竹子,把中间钻空,又在上面挖了几个小孔。这样一来,竹郎吹出的声音比竹叶更好听了,还能吹出不同的调来。动听的音乐吹进了笛妹的心坎里,竹郎把它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姑娘。因为小伙子叫竹郎,笛妹姑娘便把这个定情之物叫做“竹笛”。笛子,是我国一种吹管乐器,后来,人们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中发现了骨笛,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此外,还出土了一个原始时期横吹的铜笛,这些都可以证实,笛子是产生于我国远古时期的。后来,人们又在河南舞阳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这些骨笛是用鸟禽肢骨制成的,已有7000余年历史。这些骨笛是竖吹的,它们的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与后来人们所熟悉的笛子具有相同音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后来笛子音调完全一致。在黄帝时期,我国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都生长着大量竹子,这些竹子便是制作笛子的最原始的材料。这一时期,我国以竹为材料是笛乐器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因为竹子比骨头振动性好,发音清脆。还有,竹子便于加工。在当时已经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这说明我国竹笛的历史极其悠久。笛子在古代被人们称为“篴”,后来汉代学者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记载:笛,七孔,竹筩也。后来,人们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就有人篪、笛不分,认为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飨时演奏的主要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汉、晋时期,根据音律学,人们制出了长短不同的笛子。晋朝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其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一直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唐人刘系做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陈晹《乐书》卷148中记载:唐之七星管古之长笛也,其状如篪而长,其数盈导而七窍,横吹,旁有一孔系粘竹膜者,籍共鸣而助声,刘系所作也……。也就是说,至少从唐代开始,具有我国膜笛音色特点的笛就出现了。笛膜,是中国笛最独特的标志之一。但唐以前的笛是否贴膜,已无文献可考。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在这个朝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立部伎,鼓笛喧。”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体诗《立部伎》的第一句。在唐代宫廷,乐吏以演奏方式和技艺精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坐部伎”,以乐工在堂上演奏而得名;另一类是“立部伎”,以乐工立于堂下演奏而得名。唐玄宗对笛子十分偏爱,他本身就是一位笛子演奏家。由于笛子这一乐器在唐代宫廷中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也就造就了一批水平高超的乐师。李谟,便是其中之一。李谟是开元年间唐教坊首席笛手。据说有一次李谟在瓜洲吹笛。当时江上舟船很多,人声喧闹。当李谟吹出第一声笛音,喧闹的人声立即停下来。待到吹奏数节后,静谧的江面上似有微风飒飒拂来。稍顷,满江的舟子、贾客,都发出欷歔之声,哀、叹、悲、怨溢于言表。当时人们都说李谟吹笛,天下第一。

笛子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那是在我国远古时期,西南有一个地方,那里山清水秀,勤劳的苗族人在那里居住。在一个苗族寨子里,有一个年轻壮实的小伙子叫竹郎,他以编竹筐为生,由于他每天都与竹子打交道,日久生情,他觉得翠绿的竹子是有灵性的。竹郎随手拿起一片竹叶就可以吹出甜美又悦耳的声音。久而久之,竹郎的音乐声打动了一位叫笛妹的美丽姑娘,每当竹郎吹起竹叶时,笛妹都会跟着唱。有一天,调皮的笛妹手里拿着一节节的竹子,她问小伙子说:“这个管子你能吹响吗?”聪明的竹郎想了一想,他截下一段竹子,把中间钻空,又在上面挖了几个小孔。这样一来,竹郎吹出的声音比竹叶更好听了,还能吹出不同的调来。动听的音乐吹进了笛妹的心坎里,竹郎把它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姑娘。因为小伙子叫竹郎,笛妹姑娘便把这个定情之物叫做“竹笛”。笛子,是我国一种吹管乐器,后来,人们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中发现了骨笛,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此外,还出土了一个原始时期横吹的铜笛,这些都可以证实,笛子是产生于我国远古时期的。后来,人们又在河南舞阳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这些骨笛是用鸟禽肢骨制成的,已有7000余年历史。这些骨笛是竖吹的,它们的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与后来人们所熟悉的笛子具有相同音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后来笛子音调完全一致。在黄帝时期,我国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都生长着大量竹子,这些竹子便是制作笛子的最原始的材料。这一时期,我国以竹为材料是笛乐器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因为竹子比骨头振动性好,发音清脆。还有,竹子便于加工。在当时已经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这说明我国竹笛的历史极其悠久。笛子在古代被人们称为“篴”,后来汉代学者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记载:笛,七孔,竹筩也。后来,人们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就有人篪、笛不分,认为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飨时演奏的主要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汉、晋时期,根据音律学,人们制出了长短不同的笛子。晋朝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其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一直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唐人刘系做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陈晹《乐书》卷148中记载:唐之七星管古之长笛也,其状如篪而长,其数盈导而七窍,横吹,旁有一孔系粘竹膜者,籍共鸣而助声,刘系所作也……。也就是说,至少从唐代开始,具有我国膜笛音色特点的笛就出现了。笛膜,是中国笛最独特的标志之一。但唐以前的笛是否贴膜,已无文献可考。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在这个朝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立部伎,鼓笛喧。”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体诗《立部伎》的第一句。在唐代宫廷,乐吏以演奏方式和技艺精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坐部伎”,以乐工在堂上演奏而得名;另一类是“立部伎”,以乐工立于堂下演奏而得名。唐玄宗对笛子十分偏爱,他本身就是一位笛子演奏家。由于笛子这一乐器在唐代宫廷中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所以也就造就了一批水平高超的乐师。李谟,便是其中之一。李谟是开元年间唐教坊首席笛手。据说有一次李谟在瓜洲吹笛。当时江上舟船很多,人声喧闹。当李谟吹出第一声笛音,喧闹的人声立即停下来。待到吹奏数节后,静谧的江面上似有微风飒飒拂来。稍顷,满江的舟子、贾客,都发出欷歔之声,哀、叹、悲、怨溢于言表。当时人们都说李谟吹笛,天下第一。

上一篇:美国ucc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