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金莲的由来

时间:2024-09-30 12:09:18编辑:coo君

三寸金莲的意思和历史故事

“三寸金莲”最早出现于宋代,是古代妇女传统习俗的极端发展。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而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的便为“金莲”。
缠足风俗开始于北宋,兴起于南宋。五代以及之前的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这时期,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要裹成角黍形状等种种讲究。明末张献忠进占四川时,大刖妇女小脚,及至堆积成山,名曰“金莲峰”,可见四川地区妇女缠足之盛。
缠足在历史上也曾被禁止过。清朝曾多次明令禁止,太平天国也曾颁布过类似法令。但直到辛亥革命后,从城市到乡村的缠足之风才逐渐被废除。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有一双被称为“解放脚”或“半裹脚”的妇女,而那些真正的“三寸金莲”已几乎不见了。缠足的消亡,显示了妇女的解放和地位的提高,也标志了中国已从传统走向现代。


“三寸金莲”的由来?

三寸金莲来源主要是以下几种:1、隋朝时,隋炀帝杨广南下游玩,民女吴月娘为了复仇刺杀杨广,将刀藏在裹好的小脚下面,借选秀女之名近身杨广,杨广大怒,下令以后裹脚的女人一律不准入宫,民女们为了不被选入宫中纷纷裹脚;2、南朝时,齐东昏侯的妃子,潘妃“凿金为莲花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也’。”后人因此便将女子裹的小脚称为“金莲”,而三寸则指脚的纤小;3、南唐后主李煜时期,李后主后宫嫔妃双脚纤细,能歌善舞,深受皇帝喜欢,后宫便开始缠足,此种说法较为接近历史,裹小脚源自宫中,再传入民间,最终形成裹脚风俗。扩展资料:三寸金莲是中国古代女人缠足的产物,女孩子一般长到五六的时候,便会进行缠足。缠足时,拇指以外的四指被弯曲于脚底,用白布将其紧紧裹住。等脚型固定以后便穿上“尖头鞋”,白日里由他人搀扶行进,以适应莲步,到了夜晚便用针线将白布缝紧,使双脚一天到晚都被裹紧。七八岁时,需要进一步裹脚,将脚趾再一次弯曲。日复一日后,双脚定型,只能用大拇指和脚后跟行走,三寸金莲便成,而三寸金莲中一向以脚越小越好。三寸金莲的缠足习俗,因男性的欣赏而被代代相传,而古代女人以缠足为美,不缠足一律被视为异端,更会影响女子的婚嫁问题,这样畸形的审美观念映射出是男女不平等的关系。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的由来是什么?

三寸金莲的由来是什么?   三寸金莲是指中国古代的陋习缠足,最早出现于宋代,是古代妇女古早习俗的极端发展。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而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的便为“金莲”。“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那么三寸金莲的由来,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解答解答。   孔子时代(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就视小足为正妹的标准之一。相传秦朝(公元前221年)始皇帝秦始皇选正妹时,女子小足也被列为正妹标准之一。当然,那时的小足一般当为天然纤足,并非缠过。但由此,小足在中国男子心目中成为评价女子的条件之一。(两千多年来,甚至在今天,仍有女子足长得娇小为美的思想观念。)。   据《南史·齐东昏侯记》中记载,南齐东昏侯(公元498年-500年在位)命宫女用金箔剪成莲花贴在地上,然后令潘妃在上边走,一步一姿,干娇百媚,走过的路上就像开出了许多金莲,这就是所谓的“步步生莲花”了。后来,妇女便称女子纤足为“金莲”。继而,“金莲”又被引申为妇女缠足鞋。没有足够的史料证明当时已把“金莲”与女子之足联系在一起,但由于“步步生莲”这一现象的反复出现,就可能使宫廷中的妇女在语言中将“纤足”与“金莲”之间的距离缩短。而在花卉中也确有金莲这一花名,它同时也被称为“金水百合花”或“金百合花”。因此,女子缠足也被充满诗意地称作“金水百合花”或“金百合花”。   在中国,史学界一般公认“三寸金莲”起源于五代南唐(公元937年——975年)。履为礼服之足饰,据《逸雅》记载:“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在唐以前各代仕女多穿用履前饰,有云头、如意等高头纹饰。自五代李后主令舞娘用帛缠足,使脚纤小弯曲如新月状及弓形,并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台跳舞,飘飘然若仙子凌波,缠足因此而得名为“金莲” 。此后,宫内外女子皆仿效起来。并以缠足为美,为贵,为娇,为雅。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中国史纲要》一书中认为,中国妇女缠足从五代就开始了。   缠足是一种陋习,是对女性身体极大的损伤,还好现代兄弟废除了这种惨无人道的古早,如果流传到现代,也是一个让人唾弃一种习惯。


上一篇:最新泰剧排行榜2013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