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澧

时间:2024-10-06 02:37:41编辑:coo君

明朝万历年间出场的所有官员姓名及官职

要挑40个好难哦.....孝定李太后,万历皇帝,郑贵妃,太子(光宗)朱常洛,福王朱常洵,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吏部员外郎沈璟、刑部主事孙如法,大学士王家屏,大学士王锡爵,鸿胪寺丞李可灼,中间还有大量东林党人,哎呀....多多多哦,写不完,建议楼主自己多翻点书。那段历史从万历十四年郑贵妇生福王,到万历四十二年福王之国,那么多年的历史,你要演话剧,我只能说楼主是强人,话剧也要演连续剧啊....哈哈


《明史》中关于明朝官吏俸禄的相关记载和具体出处~在线等答案!

明朝米价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后基本上一两银子可以购大米二石。《明史·食货二》:“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明代一石约等于现在的94.4公斤。按2006年大米价均价1.75元/斤计算。一两白银是 2*94.4*2*1.75=660.8元。

明朝的工资


柴薪皂隶:百姓有给国家服役的义务,不过服役是有工资的。轮到当役了,派给当官的跟班,柴薪皂隶就是买柴烧水、干杂活。年收入20两,计13216元(人民币下同)。(明朝国家规定七品正堂可以有四名柴薪皂隶,县丞二员各二名,主簿二名,典史一名;以上官员,每人用马夫一名,国家付工资。)


马夫:给政府公务员赶马,出差办事使用。年收入40两。计每年26432元。


明朝县官:正七品每月俸禄7.5石或一年45两白银。实际月收入 7.5*188.8*1.75=2478元。每年约3万元。其它收入:柴薪皂隶4 个、马夫一个,这5个人工资由国家支付。冬夏官服和笔墨费由国家补贴。新官上任,还可以先拿到40两修理费。看起来七品县官45两白银跟马夫40两白银年俸差不多,(明朝的公务员工资真的是很低的,历朝历代中明代公务员工资收入算少了。)但是县官、典史等的住房、出行、皂隶人员、衣食花费基本由国家支付和补贴,所以年俸基本是净收入,而且笔墨费都是固定按两算由国家拨给,还有多余。马夫就没有那些好处了。




学生:“廪膳米人日一升,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明史·食货志六》。考上了秀才每人每天给一升米约2斤,(刚够两人吃)给鱼肉油盐。(注:明代10升=1斗;10斗 =1石。)明代优待秀才时甚至可以拿到每月1两白银的廪膳费。不过明代的学生概念不是现在的学生概念,现代的学生只能算做童生,童生考成了秀才入了县学才算是廪膳生,才可以“食廪”,所以明代秀才不干活也可以生活,只是不干活只吃“廪膳”会很穷,所以有穷秀才之称。


以上跟据明代万历年《宛署杂谈》及《明史》。


街头挑担卖油的小贩:一年收入约20两。计人民币13216元。冯梦龙在万历年至天启年写有《三言》,其中《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秦重只有3两白银的本银,街头卖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16两白银。“每日所赚的利息,又且俭吃俭用,积下东西来,置办些日用家业,及身上衣服之类,并无妄废。” 除去一年用度剩余16两。所以记为年收入20两。


杀猪的: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对穷秀才范进说,“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儒林外史》。一天一钱,一月3 两,一年有36两,看来杀猪的收入直逼马夫了。约23789元。


农民:农民的收入是多少?农民“人给地十五亩,蔬地二亩。”“新耕地免租三年。”假设古代耕种水平低只及现代的1/2或2/3,那么农民每亩约能收入250或350斤大米,按300斤算,南方一年收二季,北方一年收一季,如果丰年加勤恳,南方农民均毛收入15750,北方农民人均毛收入7875,除掉农具、肥料、水利开支、亩税(明朝每亩收税一斗,约20斤大米),如果一家七八口人干起来,几年里盖个优质砖瓦四合院不成问题。


明朝的福利:




《明史·食货一》初,太祖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给粮。设漏泽园葬贫民。天下府州县立义冢。又行养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赐爵。复下诏优恤遭难兵民。然惩元末豪强侮贫弱,立法多右贫抑富。


明朝没有叫化子和流浪汉,每个县都有养济院免费收留。《宛署杂记》载“每名口月给太仓米三斗,岁给甲字库布一匹。”入养济院的条件是:“查都城内外之老疾孤贫者,籍其年以请。”由于有待遇以至于某些人发达了也不走,“间有家饶衣食、富于士民者。”也在里面混个名字捞个实惠。遇水灾旱灾流亡的人,凡有力可耕者,国家给田每人15亩耕种,给牛和农具。贫民没钱买地葬的,国家给地。老人八十岁以上的,国家赐爵。爵是有收入的。也就是国家养老。不过要等到八十岁。


明太祖朱元璋钦定《诏天下养老之政》,而且《大明律·户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私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也是养济院建立的法律依据。


养济院都由国家开办,由地方官府具体管理。《明会要·恤鳏寡孤独》记载:为了防止舞弊,派巡按御史加强监察。嘉靖元年中央下诏收养京城贫民、孤老,嘉靖六年命令在北京五城各设养济院一处,尽数收养贫民。


《七修类稿·施粥施药》记载:明洪武十九年规定,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每年给予六石米,到了建文元年改为三石米,可以让亲戚代养,无亲可投的入养济院。明成化二年,中央下令把所有京城贫民收入养济院,这时京城赡养的孤老已有7490余人,政府供给米 26900多石,布7400多匹。


明英宗时,设置东、南、西、北四座“福田院”。每年国库拿出500—800万两白银,安置贫疾者和解决鳏、寡、孤、独者的基本生活问题


明朝沈榜撰写的《宛署杂记》中,记载宛平县养济院的规模:万历纪元,收萧俊等一千八百名。(万历)七年,……又收刘真等五百名。(万历)十年……又收李聪等五百八十五名。以一个宛平县的养济院,收容人数达两千余人,可见当时执政者花了多么大的代价安置鳏、寡、孤、独、残。


明代对医药比较重视,明太祖于洪武初年曾说:“三皇继天立极,开万世教化之原,记于药师可乎?”以后祭祀三皇时把历代一些著名医药学家作为从祀。据《明史。职官志》记:“洪武三年,置惠民药局,府设题领,州县设医官,凡贫病者,给之医药。”“隆庆五年,生药库惠民局各大使一人,副使一人。”大使、副使、提领、医官从上至下建立了较完整的管理体系。既负责医疗,也管理药品的制造和领发宫廷用药的机构、人员配备和管理制度亦进一步发展,更为严格。


李建元>:"我太祖高皇帝首设医院,重设医学,沛仁心仁术于九有之中;世宗肃皇帝既刻医方选要,又刻卫生易简,蔼仁政仁声于率土之远。"


明朝的物价(万历年)


生活用品物价:


大米白银1两=2石即377.6斤。合人民币1.75元/斤。


上等猪肉白银1钱六分=8斤合人民币13.2元/斤。


上等羊肉白银1钱二分=8斤合人民币9.5元/斤


牛肉五斤白银七分五厘合人民币9.9元/斤


五斤重大鲤鱼价白银1钱合人民币13.2元/斤


栗子五斤价白银6分五厘合人民币8.6元/斤


活肥鸡一只价白银4分合人民币26.4元/只


白布四匹价白银8钱合人民币元132.2元/匹


绵花一斤价白银6分合人民币39.6元/斤


高级红枣100斤价白银2两5钱合人民币16.5元/斤


会试用黄绢伞二把价白银六分合人民币3元/把


刑部用铁锹五把价二钱五分合人民币33元/把


官用桂圆重二斤八两价一钱二分五厘合人民币29.5元/斤




以上物价跟据明代万历年《宛署杂记》。


明代小说《水浒传》中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一两值1000文,一把菜刀 30文约20元,考虑到当时没有工业化炼铁,这个菜刀价格也跟我们现在差不多。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这 600多元钱在我们现在大酒店里还不够,可是在小酒家里也确实可以随便上菜了。


低档房产价格:“可成道:‘在坟边左近,有一所空房要卖,只要五十两银子。若买得他的,到也方便。’春儿就凑五十两银子,把与可成买房。”——《三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低档房产50两一宅,约人民币33040元。


高等大宅院:1000万以上。“施小舍人急于求售,落其圈套,房产值数千金,郭刁儿于中议估,只值四百金。”——《三言·桂员外途穷忏悔》。看来明朝有钱人的房子还是真够贵的。


明朝初几年和末期时物价曾有过一两白银买一石大米,正统年间也有一两可以买四石的年景,崇祯帝国乱时还有过二两一石的物价。但比起民国末年物价天涨,总算银子还是硬通货。明朝的物价基本是平稳的,尤其是官俸硬比例,一两比二石大米。对稳定货币价格有相当作用。


明朝的税收




《明史·食货五》“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


《宛署杂谈》“至万历十年内,又蒙题,将铺行下三则免征税契,买价不及四十两及典价,一概免税,其买价至四十两以上者,每两止税银壹分伍厘。”


《明史·食货二》建文二年诏曰:“江、浙赋独重,而苏、松准私租起科,特以惩一时顽民,岂可为定则以重困一方。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


《明史·食货二》宣德五年二月诏:“旧额官田租,亩一斗至四斗者各减十之二,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减十之三。著为令。”


明朝的商税原先是30取1,也就是3.3%。后来明朝皇帝与内阁考虑减轻国用以减少百姓负担,万历时降到了1.5%。小生意、小商小贩、年营业额在40两白银也就是在营业额少于26432元以下的免税。——这算是照顾弱势群体吗?农民税在洪武初原先有三至四斗,后来民田税收减为每亩一斗米,约18.9斤。官田为一至三斗多一点。人民税收少,也跟明朝的政府机构精减有关,但发生战争时费用大量不够,崇祯国乱时期,为求一点兵费,皇帝几乎四处求告。万历年间最好收成时全国财政一年有200万两白银,还是张居正改革搞下来的。明朝万历时总人口约 6000万,人均每年负担国家税支0.033两白银,约人民币22元。


春节、元宵、清明、瑞午、中秋、重阳。对于现代瑞午节来说来说明代比较这个节日。




“朝廷每端午节,赐朝官吃糕粽于午门外,酒数行而出。文职大臣仍从驾幸后苑观武臣射柳,事毕皆出。上迎母后幸内沼,看划龙船,炮声不绝。”——明代《菽园杂记>

兄弟 你看满意不?


四川雅安的名人、景点、小吃、特产是哪些?还有什么风俗习惯?

雅安的历史名人
吴理真,雅安名山人,家住蒙山之麓,《四川通志》卷四十记:“汉时名山县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吴理真父早逝,家境贫寒,母亲积劳成疾。他是个孝子,每当雄鸡报晓,便带上工具,登上蒙顶,割草拾柴,换米糊口,为母亲治病。一日,吴理真拾好柴,口干得直冒火,顺手揪了一把“万年青”(野生茶树)叶子,放在口里慢慢咀嚼,口渴渐止,困乏渐消,精神倍增,颇感奇异。又摘了些带回家中用开水冲泡,让老母喝下,果有效果。连服数日,病情好转,续饮月余,身体康复。乡亲们病了,他热情地用这种叶子泡水给他们饮用,效果也很好。可惜这种树不多,所生长的叶子远远不能满足治病救人的需要,他决心培育出更多的茶树。
为了采摘茶种籽,吴理真跑遍了三十八蒙峰。他把茶籽捡回家,用沙土拌和后放入篾筐中,上面盖以谷草,使茶籽不会霉变和冻坏。为了选择播种茶籽的地方,吴理真翻越蒙顶的山山岭岭,对野生茶树的生长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认定蒙顶五峰之间(今皇茶园)和菱角弯一带最适宜茶树生长。这里雨量充沛,土质肥厚,终年云遮雾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茶叶内含物质极为丰富,加上精湛的制作工艺,使蒙山茶具有独特的品质,在我国茶叶史上独树一帜,经久不衰。
吴理真为了种茶,在荒山野岭搭棚造屋,掘井取水,开垦荒地,播种茶籽,管理茶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可以想象,吴理真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行动,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经过了多少次失败。功夫不负有心人,吴理真用勤劳和智慧浇灌出了株株嫩绿茁壮的茶树,他成功了。吴理真把茶叶熬成汤,施舍邻里,普济世人,许多人祛疾去病,不少人健体强身。他以植茶为民众的精神谱写了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历史。

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传说吴理真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青衣河神的女儿,她来到蒙山,情愿与吴理真结为夫妻,帮助种茶。他俩挑选七株长势最好的留在五峰之间,其余的移植菱角弯。不久,王母传旨:人神结合,触犯天条,责令火速回宫,否则同吴理真一并严惩。茶姑与吴理真情深意切,不愿离去,但又怕伤害吴,便将身披纱巾抛向天空,变为霭霭云雾,笼置蒙茶,自己则化作山峰,后人取名玉女峰。
茶姑离开了吴理真,他把痛苦埋在心里,把全部的爱倾注于蒙顶茶的栽培与管理。七株茶树,翠绿葱茏,迥异寻常,菱角弯茶也长势喜人。但由于操劳过度,吴理真消瘦多了。恰逢九天玄女来到蒙山,听到的是百姓对吴理真颂扬,看到的是茶树郁郁葱葱,于是对吴说:“晚上你就不用再熬夜了,我给你另派守护神。”说完用手一指,眼前的两个大石包,变成了两只老虎,并说:“命你两个守护茶园,不得有误。”两只白虎爬在地上点头称是。就这样,人们白天看到的是两个大石包,如果晚上去看,这两个石包又变成两只斑额猛虎,使野兽不敢上前。
吴理真培育繁殖的蒙顶茶,到了唐代备受珍视。李肇《国史补》载:“风俗贵茶,茶之品名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封建皇室为了能吃到蒙顶茶,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蒙顶茶被列为贡茶,年年上贡。《元和郡县志》记载:“蒙山在县南(西)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蒙顶茶作为天子饮用和祭祀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一千多年而不间断,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宋孝宗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手植七株仙茶的地方封为“皇茶园”。


四川雅安的名人、景点、小吃、特产是哪些?还有什么风俗习惯

雅安的历史名人
吴理真,雅安名山人,家住蒙山之麓,《四川通志》卷四十记:“汉时名山县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吴理真父早逝,家境贫寒,母亲积劳成疾。他是个孝子,每当雄鸡报晓,便带上工具,登上蒙顶,割草拾柴,换米糊口,为母亲治病。一日,吴理真拾好柴,口干得直冒火,顺手揪了一把“万年青”(野生茶树)叶子,放在口里慢慢咀嚼,口渴渐止,困乏渐消,精神倍增,颇感奇异。又摘了些带回家中用开水冲泡,让老母喝下,果有效果。连服数日,病情好转,续饮月余,身体康复。乡亲们病了,他热情地用这种叶子泡水给他们饮用,效果也很好。可惜这种树不多,所生长的叶子远远不能满足治病救人的需要,他决心培育出更多的茶树。
为了采摘茶种籽,吴理真跑遍了三十八蒙峰。他把茶籽捡回家,用沙土拌和后放入篾筐中,上面盖以谷草,使茶籽不会霉变和冻坏。为了选择播种茶籽的地方,吴理真翻越蒙顶的山山岭岭,对野生茶树的生长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认定蒙顶五峰之间(今皇茶园)和菱角弯一带最适宜茶树生长。这里雨量充沛,土质肥厚,终年云遮雾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茶叶内含物质极为丰富,加上精湛的制作工艺,使蒙山茶具有独特的品质,在我国茶叶史上独树一帜,经久不衰。
吴理真为了种茶,在荒山野岭搭棚造屋,掘井取水,开垦荒地,播种茶籽,管理茶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可以想象,吴理真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行动,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经过了多少次失败。功夫不负有心人,吴理真用勤劳和智慧浇灌出了株株嫩绿茁壮的茶树,他成功了。吴理真把茶叶熬成汤,施舍邻里,普济世人,许多人祛疾去病,不少人健体强身。他以植茶为民众的精神谱写了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历史。

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传说吴理真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青衣河神的女儿,她来到蒙山,情愿与吴理真结为夫妻,帮助种茶。他俩挑选七株长势最好的留在五峰之间,其余的移植菱角弯。不久,王母传旨:人神结合,触犯天条,责令火速回宫,否则同吴理真一并严惩。茶姑与吴理真情深意切,不愿离去,但又怕伤害吴,便将身披纱巾抛向天空,变为霭霭云雾,笼置蒙茶,自己则化作山峰,后人取名玉女峰。
茶姑离开了吴理真,他把痛苦埋在心里,把全部的爱倾注于蒙顶茶的栽培与管理。七株茶树,翠绿葱茏,迥异寻常,菱角弯茶也长势喜人。但由于操劳过度,吴理真消瘦多了。恰逢九天玄女来到蒙山,听到的是百姓对吴理真颂扬,看到的是茶树郁郁葱葱,于是对吴说:“晚上你就不用再熬夜了,我给你另派守护神。”说完用手一指,眼前的两个大石包,变成了两只老虎,并说:“命你两个守护茶园,不得有误。”两只白虎爬在地上点头称是。就这样,人们白天看到的是两个大石包,如果晚上去看,这两个石包又变成两只斑额猛虎,使野兽不敢上前。
吴理真培育繁殖的蒙顶茶,到了唐代备受珍视。李肇《国史补》载:“风俗贵茶,茶之品名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封建皇室为了能吃到蒙顶茶,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蒙顶茶被列为贡茶,年年上贡。《元和郡县志》记载:“蒙山在县南(西)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蒙顶茶作为天子饮用和祭祀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一千多年而不间断,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宋孝宗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手植七株仙茶的地方封为“皇茶园”。


上一篇:网上银行建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