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八年级上册课件
课件要用于更新学习数据、实现学习过程控制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过程的控制方法。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课件,欢迎大家阅读。 篇1: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课件 教学目的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 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师制作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实验教具 录音机、磁带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 谁来说一说。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 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2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 3.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问题泡泡”。 【口头提问是学生质疑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画“问题泡泡”,却更具情趣和诱惑,同时使学生与课文、编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四、拓展实践 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六、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篇2: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课件 教材分析 :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天马”的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天马”这个艺术珍品,赞扬了西汉时期人民卓越的创造能力及“天马”震撼人心的艺术价值。 课文共7个自然段,按照说明的顺序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天马”被我国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本段言简意赅,点明主题。 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的外形特点。这部分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来写的,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的描写了“天马”奔放自如的艺术造型。 第六自然段,介绍了“天马”名称的由来。突出“天马”构思之巧妙,设计之奇特。以“龙雀”为底座,让人不仅感叹这件艺术品设计的精妙绝伦,也让人惊叹于东汉时期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第七自然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说明“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意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一贯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对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很大帮助。但鉴于我校的特点,学生的来源不固定,入学时间不统一,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文化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博览群书,涉猎各种不同的信息和知识,而也有一部分学生,除了现用的教科书及老师提供的必读书籍和必背古诗之外,几乎没有能力和时间再去读其他的书籍,这也就造成课外知识越来越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铺垫和拓展,如果不注意积累课外知识,对理解课本的知识就会感觉困难。针对这些现状我校推出“预习导学”,来帮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信息,有目的、有计划的预习课文。 教学目标: 1.朗读,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体会天马作文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的象征意义。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汇和语句,反复诵读。 3.体会作者严谨、生动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此语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负责性。 教具准备:课件、电脑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天马"所体现的奇特艺术想象力。 2.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3.从构思设计上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马”。马,因为它的性格粗犷、坚毅又积极进取,所以一直得到人们的颂扬和赞美。 出示“骏马奔腾图”。 1.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天马”,用一句话说说你见到的这匹“天马”是怎么样的? 3.(激起学习兴趣)想不想了解作者陈树青怎样描写“天马”的?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用方便可行的方法解决。 ②不理解的地方画出“问题泡泡”。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①纠正读音。 ②你对哪些词不理解?谁来解答?你是怎样得出答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③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怎么样些才漂亮? 3.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为什么不采用“马踏飞燕”、“青铜奔马”等称呼?“天马”一出土,为什么全国震惊?……)(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天马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仔细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一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历史悠久——汉代的艺术作品,刚出土就震惊全国轰动世界,因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造成很大的影响。 ?艺术品中的杰作——样子: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生动、感受到力量、激发人们的联想,高超的设计构思令人叫绝,细微之处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风格。 ?象征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4.通过读书我们都知道,天马原来有个非常形象、优雅的名字——“马踏飞燕”,后来为什么改了? 5.哦,原来是这个原因啊!(了解飞廉),我们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有着非常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艺术品反复研究,给我们还原了最接近真实情况的历史。 6.出示投影: 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把这个句子大声多读几遍,说说你从加点的部分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作者在这里是非常谨慎的说法,不是十分肯定。并不是因为作者说话模棱两可,而是因为作者也无从考察史实是不是这样,所以表达上非常严谨、准确,体现了作者细致负责的写作态度。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用词要生动、准确、写作态度要细致负责、感受到了“天马”是艺术珍品、象征意义,作旅游标记的原因,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方法。) 五、作业 1.“日积月累”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四字词,请你把它们抄写两遍,掌握写法,注意再从课文中找一些类似的四字词,抄写两遍。 2.熟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3.全班齐读课文。 二、积累、运用 1.你昨天都搜集了哪些四字词?能不能说说它们的意思?怎么用? 2.通过预习和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课文中的内容。课文主要围绕“天马”展开叙述,你们认为课文围绕这一点讲了那几方面的内容呢?(旅游标记;介绍来历;介绍外形;名称由来;点明意义。) 3.同学们谈得很好,课文基本上是按照“总——分——总”的说明顺序来描写“天马”的。请同学们把自己对课文层次的理解整理成提纲笔记写下来。 4.再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之后,你对马有了哪些新的了解?(不仅是人类的好朋友,而且象征了不断进取的精神。) 板书设计: 历史悠久 天马 体态轻盈 神形兼备 严谨 旅游标记 艺术品杰作 生动、力量、联想 细致 含义深刻 令人叫绝、中国特色和风格 负责 名称的由来
八年级地理下册课件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了解过课件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地理下册课件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分享。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地、气、水、生、土) (1)气温: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环境差异显著:(衣、食、住、行、言) 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二、四大地理区域 ⑴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 ⑶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⑷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⑹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第六章北方地区 一、自然特征 1.黑土地、黄土地: (1)位置: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北平原被称为“黑土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被称为“黄土地”。 (3)气候: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区。 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发展优势: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3)黄土地农业发展 制约条件措施发展方向 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等节水农业 华北地区春旱的主要原因(1)春季少雨;(2)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3)春季正值华北地区冬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业用水量较大。 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2.农业发展——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发展条件 有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的气候 不利:春秋季节易发生低温冻害 (2)作物熟制:一年一熟。 (3)主要农作物: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4)问题与措施:垦荒扩大耕地,造成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为此停止开荒、建立自然保护区。 3.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三、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文明的摇篮:(1)位置、范围: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主要包括山西省和陕西省的大部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甘肃省的东南部。 (2)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窑洞信天游 2.风吹来的黄土地貌景观: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川地(见图) 3.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2)危害:土壤肥力下降,破坏了农田和村庄,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困难。 4.水土保持: (1)生物措施:植树种草(2)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3)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例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四、祖国的首都——北京 1.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 (2)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3)城市职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2.历史悠久的古城: 旅游名胜: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还有四合院、胡同、牌楼等。 3.现代化的大都市: (1)重点功能区:中央商务区(CBD)、中关村、金融街、王府井商业街。 (2)现代化交通网: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市区形成了环形加放射状的快速道路网,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3)建设目标:“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第七章南方地区 1.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位置:南方地区位于_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2)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_、低山和丘陵,沿江是平原和三角洲。 (3)气候: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是该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 2.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发展条件:气候湿热,发展农业的水热条件优越,耕地多为水田;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条件良好 (2)农作物 主要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胶 水果:柑橘、香蕉、菠萝 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1.江海交汇之地: (1)位置、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地区。 (2)位置的重要性: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 2.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2)上海市:①特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我国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3.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1)文化特色: ①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 ②别具特色的水乡风貌,如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乌镇、西塘等; ③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 (2)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②便捷的交通;③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 三、“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2.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1)经济发展条件: ①不利条件:地狭人稠、自然资源匮乏。 ②有利条件:发挥地理位置优势,依托祖国内地强有力的支持。 (2)经济特点——经济繁荣,被誉为“东方明珠”。 ①香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及航运中心。 (1)“上天”——建设高层建筑; (2)“下海”——填海造地 香港地狭人稠,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方式: 四、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1.自然地理概况: (1)范围:包括A台湾岛以及附近的B澎湖列岛、C钓鱼岛等许多小岛。 (2)地理位置: ①纬度:北回归线穿过中南部,地跨亚热带和热带。 ②海陆: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3)地形:山地占2/3,平原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地势中部高,东西低。 气候: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和暴雨。 河流:短急,水能丰富 2.人口、城市 (1)分布特征: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地区。 (2)主要城市:①台北②台中③高雄。 3.外向型经济: (1)发展过程: 初级——普通工业——高附加值 (2)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大量受过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②海岛多港口;③吸收外资; ④大力建设出口加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