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

时间:2024-10-17 00:54:15编辑:coo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知识在人群的分布与构成,决定了这人群的进化级别与方向,人的生命只是人类知识构成,知识的质量,决定了生命的质量,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1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 措施 (1)军事上: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 (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 文化 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2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2)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3)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生活区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2)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 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1)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④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易混辨析 “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 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 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3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女真族的崛起 1.生活概况: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2.统一:11世纪末,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 3.建国: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 4.措施: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势力迅速壮大。 二、金灭辽及北宋 1.灭辽:1125年,辽被金灭亡。 2.灭宋: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三、南宋的偏安 1.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抗金:岳飞等抗金将领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3.议和:(1)原因: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 (2)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3)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思考:岳飞永远受到后世人民怀念的原因是什么?★★★★★ (1)金军南下攻宋,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灾难。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 (2)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屡败金军,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3)岳飞抗金战功卓著,却遭投降派的诬陷而被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岳飞受到人民的永久怀念。 总结 :两宋时期的民族政权建立的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4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①南方战乱较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措施;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2.区域拓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3.表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1)水稻:①品种: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②区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③结果: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 谚语 。 (2)经济作物:①茶树:南方各地普遍 种植 茶树。②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1)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浙江哥窑等地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 (1)城市: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2)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城乡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3)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2.外贸 (1)港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范围: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 (3)管理: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四、经济重心南移 1.时间: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 2.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思考:1.宋朝海外贸易为何发达? (1)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能够进行远洋航行。 (3)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从而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4)两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政府转而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我国经济重心以秦岭——淮河为界,其南移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1)东汉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 (2)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3)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5 第10课 蒙古的兴起的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背景: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部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结束战争。 2.统一: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灭夏: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灭西夏。 2.灭金:1234年,蒙古灭金。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后定都大都。 2.统治: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 方法 ,设立各种机构。 3.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 2018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框架图 ★ 七年级下人教版历史重点知识点 ★ 2018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 2018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 2018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因为有知识,我们上了太空,我们延长了人均寿命。更因为有知识,我们超出生死,不再疑惑;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总结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1 蒙古的兴起的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背景: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部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结束战争。 2.统一: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灭夏: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灭西夏。 2.灭金:1234年,蒙古灭金。 3.攻宋:金灭亡后,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后定都大都。 2.统治: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 方法 ,设立各种机构。 3.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2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 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 (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 文化 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3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①南方战乱较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措施;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2.区域拓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3.表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1)水稻:①品种: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②区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③结果: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 谚语 。 (2)经济作物:①茶树:南方各地普遍 种植 茶树。②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1)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浙江哥窑等地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 (1)城市: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2)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城乡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3)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2.外贸 (1)港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范围: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 (3)管理: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四、经济重心南移 1.时间: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 2.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思考:1.宋朝海外贸易为何发达? (1)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能够进行远洋航行。 (3)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从而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4)两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政府转而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我国经济重心以秦岭——淮河为界,其南移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1)东汉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 (2)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3)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4 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女真族的崛起 1.生活概况: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2.统一:11世纪末,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 3.建国: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 4.措施: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势力迅速壮大。 二、金灭辽及北宋 1.灭辽:1125年,辽被金灭亡。 2.灭宋: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三、南宋的偏安 1.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抗金:岳飞等抗金将领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3.议和:(1)原因: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 (2)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3)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思考:岳飞永远受到后世人民怀念的原因是什么?★★★★★ (1)金军南下攻宋,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灾难。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 (2)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屡败金军,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3)岳飞抗金战功卓著,却遭投降派的诬陷而被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岳飞受到人民的永久怀念。 总结:两宋时期的民族政权建立的情况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5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2)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3)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生活区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2)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 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1)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④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易混辨析 “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 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 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总结 ★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难点总结(两套) ★ 2018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 2020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汇总,填空题简答题必考要点 ★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是幸福的,虽然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只要努力解决这些困难后,你将会感觉到无比的轻松与快乐,所以我想让大家和我一起进入学习的海洋中,去共同享受快乐。我搜集的《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人教版2020》,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 总结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 措施 : 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 经验 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 清明 ,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的女皇帝。 历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同一全国。 3、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的国家粮库。 5、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6、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7、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12345) 8、修建大运河的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 9、隋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a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B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C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10、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一、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原因:A、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B、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C、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步。D、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2)具体表现: A、严禁沿海人民擅自出海贸易。B、只开放四个后减至广州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C、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 (3)影响: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近200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与世隔绝即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政策,最终导致清朝脱离世界潮流。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时产生的。 ①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为独立的手工工厂。 ②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苏州出现以丝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③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表现: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了,分工细密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了,广东的冶铁业、云南的采矿业、四川的煮盐业、陕西的伐木业、北京的采煤业、台湾的熬糖业等,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七年级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材梳理七年级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材梳理。 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几乎和西方同时产生,但发展缓慢,长期不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中国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A、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因而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B、封建国家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在国内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贬低商人社会地位,并严重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C、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次禁止海外贸易。 ⑤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我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衰落。 二、学法指导 (一)综合法:明清是我国古代历史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可以将以前各朝代经济发展的内容按农业、手工业、商业分类,并作一梳理、汇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下: 1、农业 ⑴农作物:河姆渡原始居民 种植 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商周时期:“五谷”;汉代北方种植小麦,南方种植水稻;唐代蔬菜有很多新品种,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明朝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 ⑵工具:商周时期:木、石、骨、蚌(少量青铜农具);春秋时期:铁农具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唐朝时期: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⑶耕作技术:商周时期:选种、施肥、治虫害;春秋战国时期:牛犁耕并推广(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两汉时期:耕犁装犁壁翻土碎土,早欧洲千年;西汉播种耧车,二牛抬杆的牛耕法推广。 ⑷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都江郾(战国秦李冰);秦朝开凿了灵渠;隋朝时期京杭运河;元朝的会通河、通会河 2、手工业 ⑴青铜铸造:商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⑵冶铁业:春秋战国:铁农具使用,说明冶铁业发展。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⑶陶瓷业:商周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的一次飞跃。唐朝的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最为有名。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成为的瓷都。 (4)纺织业:西汉丝织业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很高。x疆出土的东汉丝袜,蜀国丝织业兴旺蜀帛行销三国。北宋丝织品以江浙和蜀地为中心。棉纺织业在南宋时扩展到江南,棉纺织业的兴起标志着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丝织业发达。 (5)造船业:三国时期,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宋朝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地位,泉州、广州是造船业中心。 (6)造纸业:西汉前期的纸(甘肃天水放马滩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3、商业 ⑴城市: 两汉时期:城市都设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西汉长安、东汉洛阳人称东西二京,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 文化 中心,全国的商业大都会;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两宋时的商业都市开封和杭州,有早市、夜市。元朝的都市以大都最为七年级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材梳理 学习总结 。明清时期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兴起。 ⑵交通: 隋朝:开凿大运河。隋唐时期交通要道上还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元朝的交通运输业:陆路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海上南北海运的开通、内河航运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 ⑶货币:秦朝: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 两汉时期:汉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五铢钱)。北宋“交子”纸币的推广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4、对外贸易:西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开通了沟通中西交通和贸易往来的路上要道“丝绸之路”,汉武帝之后,西汉商人还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海上丝绸之路”。唐朝时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长安、洛阳、广州、扬州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文明世界的大商港,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5、江南经济的开发原因: 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 ⑵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⑶五代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⑷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移到南方,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二)准确理解概念: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历史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应先准确把握这些基本概念。 机户:中国古代专门从事手工、丝棉织业的从业户。又称机坊、机家或机房。自宋以至明清,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泛指个体手工业人户和绸缎商人。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七年级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材梳理七年级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材梳理。 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机户与机工间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闭关政策:闭关原指关闭城门,后引申为断绝往来,在这里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闭关政策在清朝时得到了严厉的执行。闭关政策的具体表现海禁,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只准广州一地通商。 (三)列表法:明清经济的发展主要讲述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四方面内容,通过列表将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以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情况归纳、整理,以体现明清经济“发展”的含义。并且使我们对历史知识体系有一个条理清晰的把握: 引进的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经济作物的引进,促进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工商业城镇兴起;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城镇发展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手工业南北方都有棉纺织业基地;苏州、南京先后成为丝织业中心;景德镇全国的制瓷中心商业商业城镇兴起,北京、南京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商人数量大大增多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纺织业中出现了一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雇佣工人为他劳动,这就是资本主义的萌芽。 (四)分析法:分析史料: 材料一、自元代以来,松江逐渐发展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材料二、“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浙江嘉善魏塘镇)纱”民谣; 材料三、“数年来,肃宁(河北肃宁)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指松江)十分之一矣”。 ──徐光启《农政全书》 材料四、山东邹县“鬻布于邻”。 ──吕坤《实政录风宪约》 通过以上史料的分析认识到明代,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分析课本补充的《醒世恒言》的资料,来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并且进一步认识到明朝中后期社会生活发生的这一新变化。 分析课本乾隆皇帝至英国王信函中的几句话、清朝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掌握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通过分析史料得出结论,从而掌握一种历史学习的重要 方法 。 (五)联系法:例如,高产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城市的普遍建立和大商人的增加,是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 在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新的历史现象。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是当时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一政策对此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联系地看问题,才能正确解释历史。 (六)讨论法:搜集有关闭关政策的资料,进行讨论,从而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带来的严重后果。 (七)时政结合:学习闭关政策,联系今天的改革开放,通过比较两者的不同影响,认识到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改革开放推动国家的迅速发展,从而更加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念和决心。 (八)图文结合:通过《明朝松江出产的棉布》图,认识明朝松江府棉布业优于全国,观察棉布上面的龙凤、斗牛、麒麟等花纹等,来体会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通过《清花海水行龙纹扁瓶》图,体会制瓷业的兴旺发达和高超的技艺。通过《皇都积胜图》《徽商的房舍》图,来体会清朝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明清社会经济一个显著的特点。通过《广州十三行》图,来理解闭关政策的做法。 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 2018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归纳人教版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 2018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同学们在学历史时要学会总结、归纳。下面我整理了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二、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 (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市舶司的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货币制度的变化(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要点总结

  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1、炎帝的贡献:   (1)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2)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3)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铜,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推举人才的标准———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3、禅让制的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4、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5、大禹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   初一下册必背历史知识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1)暴政引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西周走向衰落。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总结讨论:(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成就: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商周时期:①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②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1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2四羊方尊(造型奇特);○3利簋[guǐ](3)代表:○   2、制作工艺高超:(1)成分:铜锡、铅;(2)方法:泥范铸造法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的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4、发现意义:   (1)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

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是幸福的,虽然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只要努力解决这些困难后,你将会感觉到无比的轻松与快乐,所以我想让大家和我一起进入学习的海洋中,去共同享受快乐。我搜集的《2020 七年级历史 知识点梳理》,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 传说 (1)伏羲氏:结网 捕鱼 ,创立八卦;(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居民距今年代生活地区房屋样式半坡人距今约6000千年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千年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干栏式房屋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角器等原始农业( 种植 作物)原始畜牧业( 饲养 业)原始手工业制作彩陶和乐器;会纺织、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制衣种植水稻种植粟饲养猪、狗;打猎捕鱼饲养猪、狗和水牛刻,懂得使用天然漆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异同:不同点①地理位置不同:半坡人处于黄河流域,河姆渡人处于长江流域;②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③建造的房屋不同: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④制作的彩陶艺术风格不同。相同点①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都处于原始社会后期);②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发展;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使用磨制石器;⑤都会制造陶器影响 农耕文明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进而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最终促使国家出现。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 第3课远古的传说一、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1、炎帝的贡献: (1)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2)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3)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铜,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推举人才的标准———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3、禅让制的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4、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5、大禹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 立夏 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 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1)暴政引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 总结 讨论: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亡国之主君桀夏约前2070约前1600阳城年年禹商约前1600前1046年几次迁都,汤年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纣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周东周前770年前221年镐京洛邑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相关 文章 : ★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结构图 ★ 2018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 七年级历史最全最重要的知识点 ★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 初中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大全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学生刚刚步入初中校门,也是第一次接触历史学科,以下是整理的初一历史上册的一些知识点,仅供大家参考。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元谋人(元谋人的发现地点是云南省元谋县,所以说这一远古人类生活在长江流域。) 1.距今时间:约170万年。 2.生活特征:已经能够制作工具(制作一些粗糙的石器),知道使用火。 3.地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而非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山顶洞人 1.距今年代、发现地点: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 2.外貌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生产生活:使用打制石器,但已学会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会缝制衣服,会交换商品,有了爱美意识。 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流域: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2.成果: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粟、水稻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先民栽培的稻、粟和黍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影响: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时期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意义:这些远古传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尧舜禹的禅让制 1.背景: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2.禅让制:禅让制下的部落联盟首领为尧舜禹。 (1)方式:通过推举的办法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基本原则:选贤与能。 3.尧舜禹的事迹 (1)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继承人。 (2)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3)大禹治水 ①背景: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但没有成功。 ②结果: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改用疏导的方法,成功引导洪水入海,并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 (1)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2)表现 3.意义: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周王朝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歌谣记忆:夏朝种类渐增多,商朝青铜灿烂期。“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精工艺。 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 2.繁荣:商朝 (1)特点: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 (2)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高超工艺 (1)时间:商周时期。 (2)器具成分:铜、锡、铅。 (3)代表作品: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司母戊鼎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国家的强盛。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2.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事物或概念, 如“上”字,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一短横表示水平线以上的概念。 3.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如“从”字,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表示跟从的意思。 4.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商鞅变法 1.背景 (1)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2)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经过变法改革,封建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加速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 2.地位: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上一篇:王麟演唱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