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酷谷网的小编coo君来聊聊一篇关于“湖南辣椒最辣的地方,变身“辣椒猎人””的文章,网友们对这件事情都比较关注,那么下面就为小伙伴们来简单介绍下,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永州陶岭三味辣椒]一枚辣椒里潜藏三种滋味
立秋过后,永州新田陶岭山下的国道边,一大早就停满了外地小轿车。他们守在辣椒种植户刘艳的辣椒种植基地旁,等着采摘入秋后的第一批辣椒。
刘艳出现后也不多问,只是挨个发大蛇皮袋。近几年,这片辣椒基地建成,每年红辣椒产出时,就有人开车来自采,每人几乎都是上百斤的量。“我是在长沙工作的新田人,这时的红辣椒最好做剁辣椒和酸辣椒,我买了两百斤,应该够我家吃一年了。”唐女士碰巧路过,赶上第一批红椒采摘。
能让大家赶时令采摘的正是陶岭三味辣椒,一根不足7厘米的辣椒周身潜藏三种滋味,它是湖南辣椒界的“老江湖”。在当地村民眼里,这种辣椒就是要等红了才吃的,甚至可以生吃。因为三味辣椒颜色变红,椒蒂自带果香味,椒身储藏辣味,而辣椒尖则暗藏甜味。能在一根辣椒里同时体验三种不同滋味的层次感,这也是三味辣椒吸引人的魅力。
但三味辣椒离不开陶岭山,一旦离开,就像没了魔法,三味全无,跟普通辣椒别无二致。“只有在陶岭山下的土地上种植的辣椒才有这三种味道。”新田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长邓祖利说,曾有人拿种子去别处种植,辣椒就变味了,所以当地人笑称三味辣椒是“家乡宝”。
被三味辣椒视为“家乡”的是陶岭镇仁岗村、东山村、周家村、刘何村等10余个绕陶岭山分布的村庄。陶岭镇处在“湖南四大温室县之一”新田县最南端,这里与嘉禾县为邻,境内的陶岭山下有非常特别的大眼泥、饭石土沉积。新田县《土壤志》中曾记载,这种土壤类型是呈弱碱性的钙质页岩风化物土壤,土质黏重,富含钙、钾等元素。
这种土壤里种植辣椒,耐旱保湿,也有利于辣椒干物质和萜烯类、酯类芳香物质的形成。
三味辣椒是当地牛角椒和瓜婆椒结合的晚熟品种,在陶岭镇种植了三百余年。每年4月移栽辣椒苗后,辣椒树离地两寸高时就能分枝和开花结果。若是仔细看,辣椒的尖尾一致,朝着九嶷山方向,因而当地流传着“女英娥皇洒斑竹,陶岭万椒朝九嶷”的美丽神话。
三伏天前后,三味辣椒迎来丰产,却遇上当地旱季。自带抗旱体质的三味辣椒一点不矫情,没水源供应时,它能硬扛一个月。虽然叶子萎靡,但树干始终保持生气,一旦遇水,又能转青,继续开花结果。它这种坚韧让当地人感动,一般有经验的村民种下辣椒后会在每蔸辣椒下面放5至10个田螺壳,用来蓄水,帮助辣椒抗旱。“现在一般使用滴灌技术,不用田螺壳了。”邓祖利说,三味辣椒一般是立秋后才开始采收,这时,陶岭山脚平均昼夜温差达10℃左右,辣椒颜色从青色变成深红或大红,辣椒风味物质也在昼夜温差之间加紧转化,正好达到最佳值。
红辣椒出现,是大自然给村民们发出的第一缕信号。这时,主妇们洗簸箕、陶缸、木桶,开始制作干辣椒或剁辣椒酱。为了留住辣椒的三味,当地人通常选择用剁辣椒的方式。挑选新鲜红辣椒洗净晾干,倒入木桶,轮到当地特制的粗犷铁铲上阵,这是当地剁辣椒的工具。铁铲在木桶里上下翻飞,辣椒在木桶里渐渐稀碎,不一会儿辣椒变成细末,一股浓郁的辣味扑鼻而来。辣椒剁好后放入大陶缸,加适量的盐调味。但剁好的辣椒前三天至关重要,它需要每天用木棍搅动三次,使得剁椒发酵均匀,之后用高度白酒锁住表面封坛。白酒不仅能杀菌保质,还能跟辣椒的香味充分融合,更好地锁鲜。一个月后,一坛色泽鲜亮、香味四溢的剁辣椒出炉。当地人嗜辣,也用三味辣椒制成干辣椒,以前最原始做法是用火熏烤,辣椒烤得越好,越呈现出血红的透明状。
如今,这小小的三味辣椒成为新田县的主导产业之一,从事辣椒种植的农户有两千余户,它也入选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辣椒的固执和人们的坚持在这里达成默契。
[株洲王十万黄辣椒、衡东三樟黄贡椒]辣椒界的“颜控”
湘江在株洲渌口区王十万和衡阳衡东县三樟镇附近连续拐了两道“几”字弯,这是黄辣椒的“故乡”。在几乎都是红辣椒的湖南辣椒界,这抹黄色显得尤为耀眼。
每年7月,湘江洪峰过境后,在株洲市工作的文丽萍就会回挽洲老家。若是运气够好,她家靠近江边的菜地没被洪水淹没,这时正是新鲜黄辣椒上市的时候。这时候,为了庆幸没遭水灾,她家人会用黄辣椒做满一桌菜,黄辣椒炒肉、黄辣椒水煮鱼、黄辣椒南瓜藤、黄辣椒仔鸡、黄辣椒豆豉等,反正只要能突出黄辣椒的农家菜基本上齐。“我们那里的黄辣椒都是沿湘江种植的,每年发洪水的时候正是黄辣椒丰产时,碰到大洪水那年,黄辣椒被水浸泡后就颗粒无收了。”文丽萍说,在她家,对黄辣椒的珍惜其实是对自然的敬畏,因为他们种植农作物需要靠天吃饭。
挽洲岛是株洲王十万境内的江心岛,四面环水,从高处俯瞰,它像湘江中间的一艘大船。唐朝“诗圣”杜甫漂流湘江时,路过挽洲岛,被它深深吸引写下了《次挽洲》。这里盛产黄辣椒。文丽萍的祖辈都种黄辣椒,她家在外地开餐饮店的亲戚每到7月开始,就让她父亲帮忙收购黄辣椒。“他们用黄辣椒做主打菜,生意很好,开米粉店的表姐也用黄辣椒制作码子和调料,看起来很特别。”在挽洲,人们更喜欢保留黄辣椒的黄色和新鲜口感,他们一般不干制黄辣椒。所以,每年到黄辣椒大量上市,当地人就将黄辣椒制成剁辣椒或者切碎做成浸辣椒或者坛子泡椒。每年7、8月,也是黄辣椒留种子的时候,挽洲岛上的村民趁着大太阳天气选出颜色纯粹、形状完美的辣椒做种。“我有娄底的同学问我要过种子,但在她家种出来的黄辣椒颜色是黄红色的。”
除了挽洲岛,原王十万乡下辖的河包村、长源村、榜头村、赤石村、神山村、王十万村等19个靠近湘江分布的村落,以及隔河相望的衡东三樟镇都是黄辣椒的原产地。为什么在这片区域内能种出纯粹黄色的黄辣椒呢?
“这是湘江给的恩赐。”有着大片“株洲王十万黄辣椒”种植基地的唐正庚解释,黄辣椒种植地处在湘江的回水湾里,这是被江水常年冲击而成。江水的冲击也使得岸边的泥土的钙、铁、镁等微量元素富集,形成砂质土壤——青夹泥。这是黄辣椒生长和风味形成的特殊地理,“在青夹泥中种植的黄辣椒皮薄肉厚,除了辣,还有甜脆的口感”。在他看来,黄辣椒拥有通透的色泽感则源于这片回水湾里的小气候。作为晚熟的辣椒品种,黄辣椒通常在晚春时节栽苗,6月底7月初黄辣椒开始变黄,一直到11月下旬自然霜降时才罢园。它播种后的一周内需要的气温通常要保持在20℃以上,而这片回水湾里,晚春时节的平均气温为20~28℃,是育苗的最佳温度。度过育苗期后,黄辣椒开花、结果交替进行,这时候需要充足的光照,夏秋季的回水湾里通常是高温大太阳,也能很好地满足黄辣椒需求。
衡东将黄辣椒冠之以“贡椒”,相传清朝嘉庆年间,衡东籍状元彭浚回乡省亲后将家乡的黄辣椒带到宫廷呈献给皇帝,皇帝品尝后,顿时胃口大开,龙心大悦,于是钦点三樟黄辣椒为“贡椒”,黄贡椒由此得名。衡东以土菜闻名,三樟黄贡椒自然而然成为土菜的灵魂。那道名声在外的衡东脆肚就是用黄贡椒和脆肚合作,一起制造出又辣又脆的特殊口感。
高颜值的黄辣椒成为美食界的宠儿,在隔河相望的衡东县三樟镇和株洲渌口区王十万,两地的黄辣椒分别成为地理标志产品。除了鲜食黄辣椒外,两地也都在积极推动黄辣椒产业深加工。在常人看来,不管是“株洲王十万黄辣椒”还是“三樟黄贡椒”都是黄辣椒,但在当地人看来,它们仍有细微的差别,至于差别在哪儿,似乎很少有人说清。
[醴陵、泸溪玻璃椒]有着玻璃质感的辣椒
对醴陵玻璃椒最深的印象,不是它晒干后会有玻璃般透明的质感,而是一碗家常的醴陵辣椒炒肉。
和湖南最负盛名的辣椒炒肉不同,用红色玻璃椒炒出来的辣椒炒肉,带着红彤彤的汤水,再用芹菜、大蒜子点缀,一上桌便能撩拨人们的味蕾。带汤的醴陵小炒肉里,锁住了辣椒的甜、辣、鲜,也融进了肉的本味,它像个“偷饭贼”,不自觉让人多吃两碗饭。
醴陵玻璃椒跟其他辣椒在外表上并没有本质差别,它的独特在内心,也在晒成干辣椒后才能呈现。它在湖南辣椒界中属于腼腆内向型,是独具“内涵”的辣椒种。它的这种个性跟它所生长的环境不无关联。醴陵地貌形态多样,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由于东西低,南北高,呈现四级阶梯式倾斜分布,在东南和西部之间形成盆地。而醴陵玻璃椒的“故土”船湾镇和明月镇正处在这个盆地之中。在地质上,这是一片紫色页岩区,它形成土层深厚的黄红壤,本身携带着氮、磷、钾等矿物元素,醴陵玻璃椒生长在这样的土壤中,是不折不扣的“贵公子”。
醴陵在明代就开始种植辣椒,但玻璃椒的种植历史不过一百多年,它是在牛角椒的基础上选育而成。《醴陵县志》记载,在清光绪年间,醴陵引入牛角椒。携带牛角椒基因的玻璃椒在上世纪70年代就是“网红”。1972年,醴陵被湖南省认定为全省5个商品辣椒生产出口基地之一,玻璃椒随之远销东南亚和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它之所以叫玻璃椒,是因为晒干后辣椒透明到可以看清里面的籽,而且表皮光滑如玻璃。”醴陵市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杨建友说,他老家是醴陵大障镇(现明月镇),印象中从祖父那辈开始,几乎家家户户种玻璃椒。“醴陵玻璃椒最独特的是,炒菜时不需要加其他配料,汤色能呈现出鲜亮的红色,且辣中带甜。”他说,正因为玻璃椒具备这种特质,所以醴陵人用它做出很多特色美食,除了小炒肉,还有茶油蒸草鱼、醴陵炒粉等。
在距醴陵400多公里的泸溪县兴隆场也种植玻璃椒,自从上世纪90年代,醴陵玻璃椒跌落“神坛”后,它就是玻璃椒的“后起之秀”。泸溪兴隆场古称“四都坪”,是清朝屯仓之地,这里的地形跟醴陵玻璃椒生长地有几分相似,它有着肥沃的黄土壤,适合辣椒生长。清嘉庆之后,这里家家户户种植辣椒。
泸溪人爱吃辣,为了一年四季有辣椒吃,他们时常等到霜降前最后一批辣椒长出,取出坛坛罐罐,把青色的、红色的辣椒一股脑儿塞进去,撒上盐巴或糯米粉、玉米粉,制成腌辣椒、酸辣椒、香辣椒、包谷酸、糯米酸……这些辣椒制品是没有辣椒的冬春季节最宝贵的风味。但他们最有名的是干辣椒,每到红辣椒上市,正是阳光最好时,泸溪人房前屋后的空坪上、岩石上、瓦背上,甚至公路两旁的空地上都晒满了红辣椒。1990年,泸溪玻璃椒曾被誉为“中国湖南玻璃干椒”。
醴陵玻璃椒和泸溪玻璃椒渊源颇深,“醴陵玻璃椒名气很盛时,泸溪县曾派人来醴陵取经,它们之间应该算一脉相承。”杨建友介绍,泸溪人经过后续发展,打出了自己的名气,1990年,泸溪县被确定为湖南省外贸优质辣椒出口生产基地,那里的玻璃椒也远销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些年,两地都在大力推广玻璃椒,泸溪县大力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产业化经营,提高椒农经济效益。而醴陵市则通过举办辣椒节,推介品牌,利用互联网等传播方式,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如此优秀的玻璃椒实在也应该冲出“故土”,释放“内涵。
[汝城朝天椒、宝庆朝天椒]暴脾气的“辣妹子”
霜降时,我们曾经在山势纵横的汝城县马桥镇遇见一大片朝天椒。刚下过雨,大山田地之间的朝天椒在露水负重之下,反而愈发挺拔。俗话说“霜降杀百草”,朝天椒周边布满枯萎的玉米秆和枯草,唯独它做出不甘枯败的架势。
汝城县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的交接处,大山密布,丘岗盆地相间,这里属于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朝天椒选择在这里扎根,大概看上了这里有独特的山区气候。朝天椒的生长期跟普通辣椒相似,一般都是在气温回升的春末栽苗,进入盛夏时变红,成熟。大山包裹的汝城地域温差大,昼夜温差也大,利于朝天椒风味沉淀,颜色转变。
朝天椒看似小巧,却一簇簇一心向阳,永远憋着一股倔强,它跟汝城这片红色革命老区气质很搭。可不要被它秀气的外表蒙骗,汝城朝天椒是个十足的“辣妹子”。它的辣跟陕西的“干辣”、四川的“麻辣”、贵州的“油辣”不一样,而是鲜辣,尝一口辣味能直接穿肠过肚。但汝城人爱它,甚至它周边县市的人们也离不开它。
汝城朝天椒也凭借它跟广东、江西相邻的地理优势,推出一系列辣椒产品,包括辣王之王、农家剁辣椒、泡辣椒、辣椒酱等。当地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在珠三角,有六成以上湘菜馆都用汝城朝天椒,原来它在广东也俘虏大批吃货的胃。
在湘西南的邵阳,还有宝庆朝天椒。清道光年间所修《宝庆府志》就有朝天椒的记载:“辣……小者为朝天辣椒,又名七姐妹,其味甚辣。”生活在山区的邵阳人嗜辣,当地也曾流行一俗语:“邵阳一大怪,没有辣椒不算菜”。邵阳有些地方还流行给婴幼儿“开斋”(开荤),长辈们会用蘸着辣椒的筷子头让他们舔一下,希望他们受过辣椒洗礼后就能吃辣。邵阳很多地方都属于山区,朝天椒能在此“安家”,一来是邵阳的山区气候适宜它生长,二来,这里有辣味基础。
辣是一种刺激性味道,嗜辣的人更有冒险精神。在能以特辣的朝天椒闻名的邵阳和汝城,都具备这种霸蛮气质。不过宝庆朝天椒比汝城朝天椒的种植历史更久,再加之当地农民的精心侍弄和选育,宝庆朝天椒曾被列为全国6个朝天椒优良品种之一,用它加工精制的“邵阳干辣椒”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邵阳山区优越的辣椒种植环境也让它成为湖南最早的辣椒产地。据《隆回县志》记载,1949年,隆回朝天椒的种植面积已达2500亩,改革开放初期达到了3万亩,远销国内外市场。如今,除了隆回种植宝庆朝天椒,邵阳市大祥区也种植了6000多亩宝庆朝天椒。据大祥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谢凤鸣介绍,他们还在为宝庆朝天椒提纯复壮,希望能够恢复昔日宝庆朝天椒的名气。
[双峰牛角椒]永丰辣椒的“最佳拍档”
8月中旬去双峰时,县城周边石牛乡、洪山殿镇大型牛角椒种植基地很多已经罢园,准备种当季应季蔬菜。这些基地大多都为永丰辣酱的辣椒生产基地,制作辣酱的辣椒必须在6月初至7月末采摘入缸,不然错过了三伏天的大太阳,就晒不出一缸鲜甜的永丰辣酱。
双峰牛角椒是湖南200多个地方特色辣椒品种之一。它凭借艳丽外表,修长身型,又加之皮薄肉厚,籽少且辣味突出,成为永丰辣酱的“最佳拍档”,跟永丰辣椒痴缠了几百年。牛角椒放入用麦子或黄豆酱打底的永丰辣酱,辣味和甜味平衡得恰到好处。
当地牛角椒属于中晚熟辣椒品种,分布在双峰的石牛、永丰、印塘等地。这些地方大多都是丘陵岗地,沙质土壤,排水性好,且在辣椒生长周期内能长期保持20℃以上的气温,有着得天独厚的种植环境。8月中旬,当我们来到石牛乡肖华斌的辣椒基地时,150多亩牛角椒分布在两山之间谷地,最后一波做辣酱的辣椒已经采摘完毕,辣椒基地里,草已经覆盖了辣椒苗。“若是按辣椒正常生长周期,最后一波辣椒大概在11月中旬左右,我这是为永丰辣酱供应辣椒的基地,收完辣椒就让它自生自灭了。”肖华斌说,他在山谷间种辣椒是因为山中气候层次丰富,比别处更甜、软,更适合做辣酱。“这种辣椒对生长环境很讲究,一块基地种两年辣椒就要换,不然辣椒容易生病、长虫。”为了得到最优质的辣椒种,他每年都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辣椒的脾性,每到6月中旬,第一批做辣酱的红椒产出,他就要留好来年的辣椒种。“这时候出来的辣酱颜色和形状都很好,且没有虫害,最适合做种子。”
一缸地道的永丰辣酱,对辣椒的硬度、水分、辣度要求极高。每年6月中旬至7月底成熟的牛角椒呈深红色,软硬适中,辣味突出,正好跟辣酱的需求吻合。每年芒种节气,永丰人开始制作辣酱,这缸酱需要做足29道工序,用100天日晒夜露才能完成。在加入辣椒之前,通常需要晒制好以麦子打底的酱坯,待酱坯晒出红糖色时,牛角椒刚好赶上趟。“一般酱坯和辣椒的比例是2∶8,所以辣椒才是辣酱的主角。”制酱人张小燕说。辣椒入酱缸非常讲究,必须赶在中午之前将剁碎的辣椒放进酱坯,因为过夜的辣椒或者下午的辣椒都会影响成酱的品质。所以,在辣椒入酱缸这天,制酱人一刻都不能停。他们需要挑出虫蛀红椒,将好的辣椒去蒂、洗净,在太阳下晾干表面水分,再剁碎入缸,所有的环节必须一上午完成。
牛角椒入酱缸后,脾性依然暴躁,制酱人需要借助大太阳天气打磨掉它突出的辣味,直到它和麦子酱融合,一起析出油脂才能出缸。
伏地尖、河西牛角椒、迟斑椒:组合成最厉害的“种子选手”
如果说湖南形形色色的地方辣椒品种能构成辣椒地域“鄙视链”,那作为“种子选手”的衡阳伏地尖、长沙河西牛角椒、湘潭迟斑椒一定处于该链条的顶端。以它们为亲本培育出来的辣椒系列已经遍布全国乃至全球。
上世纪50、60年代,湖南省蔬菜研究所率先在全国开展辣椒资源收集和评价研究,这三位“种子选手”在众多辣椒品种中脱颖而出。“能成为辣椒亲本材料,辣椒的抗病毒、虫害、旱涝等抗性和耐性一定要强。”湖南省蔬菜研究所辣椒育种专家戴雄泽介绍,衡阳伏地尖、长沙河西牛角椒、湘潭迟斑椒是属于抗性和耐性都很强的地方辣椒品种。
这三个“种子选手”看似来自不同地域,脾性和成熟期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生长地有相似之处。它们都分布在湘江中段,土壤和气候条件接近。
衡阳伏地尖是辣椒里早熟品种的代表,在衡阳郊区很多村民的菜园里都有种植。它属于现实中的“矮大紧”,辣椒树矮小,但生命力顽强。在其他辣椒还未播种育苗时,它早已破土而出了。它的矮小身型也是它的生存智慧,能更好地对抗低温弱光的恶劣环境。正因为它有这种优势,育种专家们以它们为亲本,在1984年选育出“5901”。这个只有数字代号的辣椒完美遗传了伏地尖的优质基因,它极早熟,早期产量高,特别在低温弱光环境下还能结出高品质辣椒。这在当时是市场上难得的早熟辣椒品种。它一经面世就自带光环,成为中国利用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辣椒亲本。很多育种单位都用它直接或间接选育辣椒新品种。其中第一代湘研系列辣椒,“湘研1号”“湘研2号”“湘研4号”“湘研7号”“湘研9号”等品种均直接利用“5901”育成,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原产于长沙市岳麓区的“河西牛角椒”在辣椒界中相对佛系,它个性温和,一直处在早熟辣椒和晚熟辣椒之间,既不争“辣”,也不赶“早晚”,它这种刚刚好的状态被湖南省蔬菜研究所选中为辣椒亲本,经过选育、提纯、复壮后,在1986年创造出“6421”。它皮薄肉软,辣味柔和,既耐湿热又能抗旱,能在各种环境里游刃有余,保持稳产。没想到,有着与世无争的性子的它,成为湖南省越夏受气候影响小、结果率最高、适应范围最广、产量最稳定的地方品种。“6421”还是我国开展辣椒杂种优势利用以来,推广面积排在前列的亲本材料之一。尤其是通过它选育出来的“湘研5号”“湘辣1号”“湘辣2号”“湘辣4号”“湘研15号”等第一代、第二代湘研系列辣椒,还在1997年和2000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姗姗来迟的是湘潭迟斑椒,它名如其椒,是生长在湘潭市郊的中晚熟品种。它外表如憨厚的汉子,呈粗牛角形,可能本身成长在容易形成内涝的地方,特别能抗涝抗湿。它也被育种专家视为“种子选手”并创制出“8421”。这个品种是晚熟辣椒品种,它表皮微皱,辣味适中,也很好地继承了迟斑椒耐涝耐湿的品质,有着很强的适应性。上世纪80年代,用“8214”选育出“湘研3号”以来,我国辣椒育种单位还一直直接或间接利用它培育出不同的新品种,目前有据可查的品种有36个,还有10多个品种携带了它的基因。
在今年2月份的《辣椒杂志》上,一篇《湖南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建议》的文章里提及,利用这三个“种子选手”育成的3个骨干亲本,育成辣椒品种165个,这些辣椒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3亿亩。
参考资料
《“樟树港辣椒”生产现状、风味成因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汤四平喻永华
《辣椒中的爱马仕与地理稀缺概念》胡学文
《利用“伏地尖”辣椒选育的骨干亲本与品种的系谱分析》王利群等
《湘潭迟斑椒衍生骨干亲本的选育及利用》张竹青等
《辣椒骨干亲本6421及其衍生系的创制与利用》马艳青等
《国内外辣椒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李晴韩玉珠张广臣
《湖南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建议》周书栋等
《湘研辣椒品种及其对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的贡献》邹学校
《地方特色辣椒品种“王十万黄辣椒”》宋志伟
关于“变身“辣椒猎人”,湖南辣椒最辣的地方”的介绍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