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民间小故事::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王婆是谁?家居何乡?早已不可探究,也许是她、也许是他!也许她(他)就生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
有这么一天,王婆拿了一些瓜果到市场来卖。王婆的瓜虽然汁水香甜,但是由于个头不大,外表也不好看,纵然集上人来人往,却没有人留下脚步来买。
王婆很是着急,就大声向来往的行人介绍自己的瓜,并剖开了一个瓜,让过往的行人品尝。果然,大家尝了王婆的瓜,都觉得好吃,纷纷前来购买。
恰好此时皇帝出宫巡视,见王婆的瓜摊前人头攒动,也走上前去观看。只见王婆还在连说带比划夸自己的瓜好吃。皇帝拿起一块品尝了一下,果然甘美无比。
皇帝问王婆:你的瓜既然这么好吃,为什么还要吆喝不停呢?
王婆说:瓜再好,如果不给大家介绍,也就没有人来买了。
皇帝听了感慨道:这真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啊!
可以这么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广告营销的案例。
何为广告?广告就是向社会公众解释或者告知某件事物。在商业活动中,商家以“诚信”为基础,以过硬的商品质量,如实地“夸”自己的产品,最终实现促销的目的,不仅不会让消费者反感,反而会增强消费者的“忠信度”。
广告的出现一定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市场经济的形成:只有形成了需要进行交换的市场经济,才可能会出现广告。比如,在上世纪中叶那个四处“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计划经济年代里,供求关系虽然存在,但是所有的商品长期以来就是抢手货,自然也没有广告宣传的必要的。
第二:市场商品极度丰富:当市场经济逐渐形成,商品就会变得空前丰富,供求关系就悄然发生了变化,消费者由被动的无选择购买转化成了主动的有选择购买。这个时候,消费者就需要商品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能够释放出商品更多有种的信息。
广告自然就应运而生了!说到这里,恐怕很多人都会认为,中国最早的广告应该出现在上世纪改革开放以后。
其实不然,中国最早的广告可以上溯至战国时期的宋国。韩非子在《外储说右上》中记载:宋人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著。
其意思就是:宋国(今河南商丘)有个卖酒的人,每次卖酒都量得很公平,对客人殷勤周到,酿的酒又香又醇,店外酒旗迎风招展高高飘扬。
古人惜字如金,短短二十二个字却给我们透露了丰富的内容。“为酒甚美”指的是商品质量;“遇客甚谨”指的是商家的服务态度;“升概甚平”指的是商家的经营理念(以诚为本);而“悬帜甚高著”则指的是商家的营销手段。
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此去离县治还远。当日响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
这里的“三碗不过冈”实际就是酒广告。古人敦厚,说此酒好,不过是说喝下三碗就会醉,走不过冈子去,不会像现代人在电视上做的酒广告,自卖自夸,恨不得把天能吹破了。
在这里我们同样能够感觉到:“三碗不过冈”指的酒水质量过硬,没有添水;“酒过三碗不再供应”,是商家的服务态度和经营理念,不因有利可图而无限量供应,给消费者造成伤害;当然,写着“三碗不过冈”的酒旗正是商家的营销手段。
所以说,商品质量是生存之本,服务质量是信誉之魂!没有过硬的商品质量,没有优质的服务质量,再好的广告即使能够蒙蔽消费者一时,最终也必将被消费者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