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就是由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帮助择业者确定职业方向、选择职业、准备就业、并谋求职业发展的咨询指导过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希望大家喜欢。
一、就业环境
1. 为西北地区工业发达省份。陕北地处黄土高原,陕南的汉中、安康称为“陕南粮仓”。
2. 全省城市发展差别较大,西安是整个西北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西北最大的城市,从经济发展、市容建设、消费水平等方面好于其他城市很多。宝鸡是陕西的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相对好些。汉中地理位置重要,毗邻四川,经济发展尚可。其他的如渭南、商洛、铜川、安康经济发展不好,城市建设一般。
3. 各市房价情况。西安房价较高,大概在5000—7000元/平方米;咸阳、汉中房价接近3000元/平方米;宝鸡、渭南、商洛、铜川、安康房价接近2000元/平方米。
4. 工资水平。西安新教师工资2000多元,其他城市新教师在1200元左右。
二、市场状况
教育系统就业市场
高校及高中师资构成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当地师范学院毕业生为主。省级示范性高中倾向引进硕士毕业研究生,很多学校希望到我校招聘,优化教师结构。由于受距离远、信息不对称、招考制度等方面因素制约一直未能到我校招聘人才。人才引进呈现重点高中重视人才,开放、自由,但部分城市如兰州市、汉中市教育局冷淡、保守、体制僵化的两极对立态势。
1. 编制情况:西安有需求,咸阳、宝鸡、汉中、渭南、商洛、铜川、安康有少量需求。
2. 人事制度:全省均由当地人事局、教育局负责人员的录用,中学本身无权利,仅参与考核。目前教师主要从陕西师范大学和附近省份师范院校招聘,一般情况下不组团到外地招聘。咸阳市每年考生5.6万,师范院校每年回来八、九千毕业生,本地师范院校比较多,就业相当困难,进入经过多种审核。外地生源较少,人事局、教育局主要解决本地生源,“凡进必考”。宝鸡、汉中主要解决本地生源。渭南、商洛、铜川、安康经济落后,基本招聘不到教师。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以“信念坚实、学识扎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四实品格”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基础教育界享有较高声誉,就业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秉承“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定位,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以教育行业为主,其中80%以上的毕业生在教育行业就业,基础教育单位就业比例最高,此外在公共管理、金融、IT、制造等行业就业人数较多。
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
东北师范大学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部属师范大学,每年约有近40%的毕业生在东北地区就业,为东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另外,近30%的毕业生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和沿海地区就业。
毕业生就业结构分布:
东北师范大学90%的毕业生在城市就业,其中近50%集中在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城市;本科毕业生升学比例较高,每年有近30%的毕业生升学,升学高校主要集中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占升学高校的95%以上。
就业工作
多年来,东北师大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始终保持良好态势,就业工作受到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被媒体誉为“东师现象”。2004年,学校就业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是全国受此表彰的四所高校之一,2012年,学校再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就业创业先进工作单位”,成为国务院两次表彰均榜上有名的两所高校之一;2009年,学校就业中心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是全国获奖的两个高校就业中心之一;2010年,学校成为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是获此荣誉的惟一部属师范大学;2015年,学校获评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8年,就业中心党支部获评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14次报道东北师大就业工作;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多次报道了学校就业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批示:将东北师大经验介绍给全国高校。
1997年,学校在全国独创性地提出并实践了“三个三分之一”的工作模式,即各用三分之一时间做好毕业生行政管理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市场开拓工作。2001年,随着全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东北师范大学提出了“内合外联”就业工作模式:“内合”东北高师院校,形成区域和规模优势,“外联”用人单位,建设毕业生就业基地。学校持续开展大学生就业市场调研,累计走访全国31个省、329个城市、22130家用人单位。2009年,获批承建“全国教育人才专业市场”,成为教育部在全国设立的第一家行业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2015年,又独家承办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教育人才招聘会”,彰显了学校在全国教育人才市场的“首席品牌”地位。
学校就业工作一直秉承信息创造竞争力的服务理念,就业信息工作在全国始终处于领跑地位。2007年,学校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网上做市场”的理念,全力推进网上教育人才大市场建设。2008年,在全国率先建成移动就业网,使毕业生完全摆脱获取就业信息的时空限制。2009年,推出视频就业服务,建设全国一流的视频洽谈室。2013年,开发全国首个在就业领域开通的智能化微信服务平台“东师微就业”和移动就业公共服务平台“东师求职宝”,被《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称为开启就业“微时代”。从2009年开始,学校连续11年承办“全国教育系统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
学校构建了独特的体验式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研究生就业指导》等选修课程,编辑出版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十三讲》《百名校长谈就业》《百名毕业生谈就业》等多本职业生涯案例教材;根据不同群体、不同意向、不同时段需求,常年举办各类就业指导活动;学校将就业当做一门学问,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就业研究。近年来学校承担就业创业领域国家及省部级重大攻关课题20余项,出版著作及教材20余部,连续5年发布《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在《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等国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10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5篇研究报告被教育部学生司、吉林省财政厅、吉林省教育厅采纳,2篇研究报告被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