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说

时间:2023-04-27 20:38:01编辑:coo君

人们为什么会遗忘记忆

首次提出遗忘规律的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他选择使用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音节,比如ajnmk,oijrw,ebcv等,并把这些词作为记忆的对象。

遗忘现象很普遍,即使人类的大脑容量无穷尽,但也并不意味着它能确保任何信息都处于长期记忆系统中。

其实遗忘,就是人们对曾经记忆过的东西无法认出来,更不能回忆起来,也或者是错误地再认和回忆。

FBI研究发现,当某部分记忆与另外一部分类似时,人们就会逐渐遗忘,而记住一些更新的信息。

FBI曾向受试者出示了2800幅带有日常物品的图片,每幅图片大约展示三秒;接着再出示200幅印有类似图案的图片,要求受试者指出哪些图片在刚才的展示中没有见到过。

这项实验原本是想测试受试者对细节的记忆力,要求受试者指出看到过的那张印有面包的图片上撒的是芝麻还是罂籽。

结果发现,如果首先要求受试者观看类型单一的不同物品,比如,同种类型的相机,受试者顺利地记住了其中78%的图片;但是当被要求观看很多类型相似的物品时,比如外形不同的杯子、款式不一的微波炉等,实验人员发现,受试者很快就忘记了那些带有标识性的细节,只能记住其中64%的图片。

人们或许已经发现,很多时候明明很熟悉的人或字,记忆却在某一瞬间空白了,然后就什么都记不起来了,而当几分钟过去,记忆却又自己浮现出来;更加令人感到费解的是,在这种记忆空白尚未恢复之前,如果我们有了一个新的思路或者是找到了与之有联系的东西时,空白也会马上消失。

FBI认为,这并非个别现象,很多人甚至是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遇到,在心理学中称为“舌尖现象”。

FBI专门针对该现象进行了潜心研究,发现这种记忆暂时缺失、头脑堵塞是因为缺少了必要的能够使人回想起来的暗示,于是,某个词或字便会堵在大脑中。

有些时候,我们的记忆是以一种比较相似的模式在运作,虽然很清楚自己对哪些内容有记忆,但却在需要回忆的时候死活都想不起来;而如果此时答案以选项的形式出现,我们就会很快准确地记起。

这主要是因为,选项帮助我们有效地提醒和整理了大脑中混乱的记忆。

除此之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的遗忘现象有些属于选择性遗忘。

这是一种正常记忆现象,如果你一天接收到的信息是100%的话,那么正常记忆基本上要消除其中的90%到95%,只保留下比较重要的信息。

FBI认为,这是一种积极遗忘,因为人们没有必要记住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和每一个细节,即便遗忘有时使人非常懊恼,但它却是下一个记忆的开始。

2007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提出,基因变异的老鼠是不能在其海马体(即人脑中存储记忆的区域)中生出新的神经元的,但它们却比那些可以创造出新的神经元的普通、正常的老鼠拥有更好的记忆力。

换句话说,大脑在接受新信息时并不需要新的神经元,而只要在已有的神经元中创建新的连结方式就可以了。

不过,记忆储存还是要依靠大脑生出新的神经元的能力,而改变老鼠基因的方式是为其迅速接收新的信息奠定了基础,因为没有了之前的记忆基础,就不会出现记忆混淆的现象。

FBI还发现,人们之所以会遗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自身对信息的拒绝。

一个人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去做某件事情,比如房间中不可能只有你一个人在看书,办公室中也不可能只有你自己在上班,哪怕以上条件成立,那些不和谐的噪音依旧能够传进你的耳朵内,时不时地参与到你的记忆工作中来。

简单地说就是,注意力总是被分散着,你无法持续地完全集中注意力到当前正在做的事上来,因而就导致某些信息根本就没有进入到你的记忆库中去。

而有些时候,我们则是有意要拒绝某些信息,因为在时下信息轰炸的时代,人们的记忆系统会指出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一旦被确定为目标,人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起来,并拒绝其他无关紧要的信息进来干扰。

FBI认为,遗忘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次提出遗忘规律的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他选择使用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音节,比如ajnmk,oijrw,ebcv等,并把这些词作为记忆的对象。

在这个实验中,艾宾浩斯自己就是被试者,他将那些无意义的音节分成八组,一组有八个音节,大约是1000秒之后,艾宾浩斯记下了全部的音节。

而20分钟之后,艾宾浩斯又花了420秒的时间将之前记忆的内容都重复了一遍,时间缩短了58%,而与此相反的是遗忘率为42%。

也就是说,在刚刚记忆完毕那些音节时,艾宾浩斯的记忆量是100%;20分钟之后,记忆量下降为58%;1个小时后记忆量是44%;9个小时以后记忆量变为36%;1天之后记忆量下降为34%;2天之后记忆量是28%;8天后是26%;1个月以后的记忆量为21%。

由此可见,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匀速的,而是在记忆刚刚结束的最初一段时间内,遗忘的速度最快,之后就渐渐变慢了,直到一个月之后,人们能够回想起来的内容便只有21%了。

所以说,遗忘现象并不是杂乱无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了解了它,就完全可以找到提高记忆力的方法,使记忆过的内容在大脑中保持得更久。

当然,在这个实验中,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并非只有时间,还包括识记内容的性质、意义等,还有当事人记忆时的生理与心理因素。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FBI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在不同阶段中出现遗忘,是因为对信息缺乏必要的重复。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某件事被不断地重复,它存在于记忆中的时间就会被延长,甚至形成长期记忆。

当然,一种信息不可能被一直重复或加工,当它在我们的记忆中逐渐消退后,阅读相关信息材料又会使我们一点点地记起它。

这种现象最常见于教学和学习中,读书时语文老师通常都会让我们反复背诵一篇课文,甚至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式记忆,神奇的是,这些在早年“死记硬背”下来的文章在多年之后似乎依然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只需重温一遍,记忆便会恢复过来。

事实上,即便是机械式的记忆也有其规律可循,这种机械式记忆是建立在足够的重复次数的基础之上的,并且被赋予了一定的联想意义。

所以,当重复的次数不够,又没有恰当的联想意义记忆,遗忘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人们在主观上觉得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研究表明:这个原因对记忆的影响远远不如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大。遗忘主要是因为干扰、无效编码、重构的不准确性、以及提取的过程中发生故障。

一、无效编码

我们大多数的遗忘可能只是表面上的遗忘。而真实情况可能是:要记忆的信息可能在开始的时候就没有被 插入记忆中去。因为人根本不可能去遗忘那些从未习得的东西,这个现象被称作假遗忘。比如人们经常觉得自己知道100元人民币的样子,但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不能够清楚地记起里面的内容。因为多数人并没能编码这一信息。而假遗忘就经常是因为缺乏注意引起的。

就算我们对新的信息进行了编码,可是后续的遗忘也可能因无效或者不当的编码而发生。有关加工水平的研究发现:一些编码的方式比另一些更加容易遗忘。比如,如果你在有干扰的情况下阅读教材,你可能只会自言自语所读到的文字,而不会进一步去思考文字的含义。这就是语音编码,一种比语义编码更差的记忆材料的方式。如果你无法记住所读到的东西,可能你的遗忘就是由无效的编码造成的。

二、消退

和关注编码不同的是,消退理论将遗忘归结于记忆储存的非永久性。消退理论指出:遗忘的发生,是因为记忆留下的痕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褪去。也就是说,消退可能是在负责记忆的生理机制中发生的。根据消退理论,只需时间的推移就能带来遗忘。这一观念和我们的尝试非常符合。

如果消退理论是对的,那么遗忘的主要原因则是时间的流逝。可是,对长期记忆的研究却反复发现流逝的时间对记忆的影响还不如这段时间中发生的事情强。可是研究表明,遗忘并不取决于在学习之后过去了多少时间,而是取决于在保持间隔期间所需吸收信息的数量、复杂程度以及类型。这种由竞争信息给记忆的保持带来的负面影响叫做干扰。

三、干扰

干扰认为人们遗忘信息主要是由于其他信息材料的干扰。有许多研究表明:干扰会影响遗忘。尤其是在干扰信息和正在记忆的信息的相似度很高的时候,干扰的强度最大。

干扰包括了两种类型:倒摄和前摄。倒摄干扰是指新的信息损坏了对之前学习的信息的保持。该干扰发生于最初的学习和对此学习的重测期间。相比之下,前摄干扰是指前面学习的信息干扰了对新信息的保持。该干扰来源于呈现测试材料之前的学习。

四、提取失败

人们经常会记起他们之前无法回忆的内容。这一现象可能在平时对话中比较明显,但其实它时常发生。而事实上,大量的遗忘可能是提取过程的崩溃引起的。

一个相关研究思路认为:记忆会受到编码和提取加工之间的“匹配度”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在提取大脑中的记忆的时候的提取的方式最好能够和我们为记忆编码时的方式一样。比如,如果我们开始时使用的时语义编码来记忆的某个信息,那么在提取记忆的时候也要通过语义编码来和大脑沟通,只有这样,我们的回忆才能够顺畅的被提取出来。反之,若我们在记忆时所运用的编码和提取时所用的方法不相匹配的话,我们提取失败的可能性会更高,也就是遗忘的可能会更高。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1、条件反射

这是包括人在内的动物的天性,人之所以能记住东西是因为在大脑中形成了条件反射。但是条件反射会逐渐衰退,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刺激这些反射,也就是要复习记忆,否则就会遗忘。

比如记英语单词“car”,我们经常记忆都是通过反复读、写来刺激大脑,一听到“car”我们就知道是小汽车,这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很容易就刺激我们的大脑,所以不容易遗忘。

如果在周围环境极少见,使用频率又低的单词,我们的大脑就很容易忘记,因为条件反射建立需要长期反复的.过程。

2、信息干扰

尤其是高中阶段,要记得的知识点非常的多,经常混在一起就很容易遗忘。

比如毛泽东恩师杨昌济,这在很久之前就耳熟能详的名字,但是由于近期在看明史,里面有位大臣叫杨继盛,一下对他的事情印在了大脑皮层,因为和杨昌济有相似之处,虽然记忆力没有衰退,但是依然出现了遗忘。

信息干扰不仅有近似性产生的干扰,逻辑性、近意性、关联性也会带来干扰。

3、提取失败

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读书时背课文,明明很熟练了,但是被老师抽查的时候,就是想不起来,同学稍微提醒下就马上又想起来了。

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比如要你回忆小时候的事,小学的事情,突然叫你说几件让你很高兴的事,基本上的人都说不出来,但是一旦被环境刺激了大脑,你就很容易能联想到小时候发生的事。

遗忘,不仅仅在生理方面,更多是心理方面造成。

产生遗忘的原因,主要有四种学说:

痕迹衰退说:

主要强调生理活动过程对记忆痕迹的影响,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来看,记忆痕迹是人在感知、思维、情绪和动作等活动时大脑皮层上有关部位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联系形成后在神经组织中会留下一定的痕迹,痕迹的保持就是记忆。在有关刺激的作用下,会激活痕迹,使暂时神经联系恢复,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经验便以回忆或再认的方式表现出来。有些没有被强化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退造成遗忘。

干扰说:

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所识记的先后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是支持干扰说的有力例证。

压抑说:

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造成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这种理论用以解释与情绪有关内容的暂时性遗忘是有效的。

同化说:

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过程。当人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之后,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认识并减轻了记忆。在真正的有意义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因为有意义学习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面的学习则是对前面的学习的加深和补充。

(1)记忆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

主张:该学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主要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如果在日常学习之后,不及时进行复习,那么就很容易忘记。

(2)干扰抑制说

代表人物:詹金斯和达伦巴希

主张: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这种学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干扰的作用。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比如:学生学习完汉语拼音之后,学习英文字母时,总是读成拼音。

倒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而在我们生活中,大家也会发现,为什么中午学习的效果不好呢?是因为早上的学习,只受到了倒摄抑制,晚上的学习只受到了前摄抑制,而中午的学习即受到前摄抑制,也受到倒摄抑制,是双重抑制。故而早上、晚上学习的效果确实要比中午效果更好一些!所以,大家学会了如果利用时间高效学习了吗?

(3)同化说

代表人物:奥苏贝尔

主张: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即用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发生遗忘,从而提炼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比如:当学生先学习了铁、铜、银、金等,后面学习了金属一词之后,直接用金属一次代替以上物品,这样便减轻了记忆负担。

(4)动机说(压抑说)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张:认为遗忘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日常生活中,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就是动机说的体现。很多电视剧中,女主角由于受到巨大伤害而失忆,其实就是因为动机的压抑,但如果,能够正视伤害,最后也会恢复记忆。

(5)提取失败说

代表人物:图尔文

主张:这种理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遗忘是因为于失去了线索或线索错误所致,而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比如:生活中的“舌尖现象”:明明知道而当时又回忆不起来,即话到嘴边又说不出来。因此,在记忆材料时,我们尽量多地记住材料的其他线索,会帮助我们在需要时较容易地提取。

上一篇:花样饺子图片

下一篇:研究性学习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