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多民族国家

时间:2023-05-06 17:33:13编辑:coo君

清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过程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清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过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初,康熙帝两次亲征,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在西北,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又接纳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在西部,明朝在西藏设立了都司卫所,建立僧官制度,清朝确立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建立金瓶掣签制度,还设置驻藏大臣,明清两朝都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在西南,明沿袭元朝土司制度统治当地的少数民族,后来在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雍正帝又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在东南,清军入台,设置台湾府,巩固了东海海防。

到清初,清朝疆域辽阔,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生活着五十多个民族。

清朝同蒙古、新疆、西藏、台湾的关系:

1.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的斗争。

第一,准噶尔势力的发展。

明末清初,蒙古族分成了漠南(今内蒙古)、漠北(今蒙古国,也叫喀尔喀)、漠西(厄鲁特)三大部。

清采取“联蒙制汉”的方针,入关前,漠南蒙古已归附清朝;漠北、漠西蒙古也向清朝称臣纳贡。

后来,漠西蒙古分为互不统属的四部,即准噶尔部、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

四部中以准噶尔部最强。

噶尔丹夺得准噶尔部汗位以后,合并了和硕特、杜尔伯特部并控制了南疆维吾尔族地区,成为一支强大的割据势力。

第二,清政府的斗争。

康熙帝率军于1690年和1696年分别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大败噶尔丹。

昭莫多一战,消灭了噶尔丹的主力,这是平定噶尔丹分裂活动的决定性战役。

此后,清军继续对噶尔丹的后继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757年将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粉碎。

第三,对蒙古统治的加强。

反对准噶尔分裂势力斗争的胜利,使清朝控制了漠北蒙古,进而控制了天山南北。

清朝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的军政大权。

2.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

清朝平定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后,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又发动了叛乱。

乾隆帝派兵征讨,维吾尔族人民支持平叛战争,纷纷归附清军。

大小和卓兵败被杀。

清政府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重新统一新疆。

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于1762年设置伊犁将军,统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此后,天山南北两路通称为新疆。

3.土尔扈特部归国。

土尔扈特部归国生动地证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血肉相连,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任何力量也割不断的。

土尔扈特万里归国,是一曲民族团结的凯歌。

4.清朝对西藏统治的加强。

第一、确立册封制度。

清朝初年,五世达赖来京朝贺请封,顺治帝隆重接待并正式赐予他“达赖喇嘛”的封号。

后来,康熙帝又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赐以册印。

从此,“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称号正式固定下来。

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成为定制。

第二,设驻藏大臣。

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办理西藏事务。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第三,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制度是清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三大有力举措。

5.清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及其意义。

1726年雍正帝采纳大臣鄂尔泰的建议,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

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这些地区清查户口,设立保甲,屯兵,推行统一税制,建立学校,兴科学,修道路,使清朝统治深入到边偏僻地区。

改土归流是我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不仅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而且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6.清军进入台湾。

郑成功死后,其子孙继续统治台湾。

1683年,清廷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湾。

郑氏政权归附,台湾重新统一于清朝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其意义在于: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清初的版图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我国的疆域,可以说它为今天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在清朝统一政权下,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包括满、蒙、回、藏、维吾尔等五十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

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斗争、共同劳动和相互交往中,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民族为祖国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拓展:

小说

清朝小说以曹雪芹等着《红楼梦》被认为代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晚清谴责小说均有很大影响。

诗歌

清朝诗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不大。早期,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为后人称颂。

乾隆帝酷爱作诗,但很少有佳作。被成为“诗界革命”的诗歌改良运动产生于戊戌变法前后,其代表有黄遵宪的诗,其余如谭嗣同、唐才常、康有为、黄遵宪、蒋智由、丘逢甲、夏曾佑均有作品。

京剧

京剧源于明朝的昆曲和京腔,形成于乾隆、嘉庆年间。京剧之名始见于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系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而成,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绘画

清代的画坛由文人画占主导地位,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更多画家追求笔墨情趣,在艺术形式上翻新出奇,并涌现出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清初朱耷、石涛的山水花鸟画,中期的“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的仕女花鸟画及杨柳青、桃花坞和民间年画均对后人有很大影响。

建筑

清朝皇帝热爱修建园林,数三山五园最为著名。北京西郊的圆明园也是十分奢华,圆明园拥有150多座精美的宫殿、台阁、宝塔等建筑。前后经历一百五十余年,耗费白银约二亿两。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乾隆在位期间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道光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同治时欲修复圆明园,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官僚、军阀巧取豪夺的毁灭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上一篇:经营方向

下一篇:母亲节几月几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