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手抄报

时间:2023-05-10 03:02:21编辑:coo君

清明节手抄报图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手抄报吧,手抄报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和自由性。手抄报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节手抄报图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潮汕清明节风俗的形成

秦汉以前,中国早有祭祖、扫墓的风俗。

到汉代,拜扫祖墓之风更 加盛行。

汉光武当上皇帝,还下令从征诸将,回乡里拜扫祖墓,以荣显先人。

但汉代人扫墓,还没有固定的日期。

不知从何时起,民间扫墓约定俗成于寒食节。

到唐 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四月,因为“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 相传,浸以成俗”,干脆立下诏书:“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旧唐书·玄宗纪》)寒食起源于古代禁火的风俗,到这时,又增加了 扫墓的民俗内容。

唐人有不少诗文就写到寒食扫墓的风俗。

寒食节时间,在清明之前一二日。

唐代寒食禁火,到清明遂有朝廷给群臣赐新火的惯例,也屡见唐人诗文描写。

清明成为一个节日,大约与此有关。

宋代仍然保留寒食、清明两个节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寒食后二日为清明。

但宋人扫墓,主要在清明节进行。

元代以后,寒食与清明两个节日已经混 合为一个,并且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清明节。

潮汕旧日清明风俗,乾隆《南澳县志》记载最详:

清明日,人家展谒坟墓,舆步壶浆,或挂纸,或祭扫,络绎郊原,祭毕 ,藉草衔杯,递为酬劝,薄暮乃归。

这里所记的节日活动,实际上包括祭扫祖墓和踏青游春两个内容。

扫墓,潮汕人又称“挂纸”或“上坟”。

谓之“挂纸”,是因为清明扫墓时,松楸丘陇间到处都悬挂着纸钱(乾隆《揭阳县志》)。

用纸代钱帛以祭死者,或者与佛教有关,唐高宗时,潮州刺史唐临的《冥报记》就写到这种做法。

唐玄宗天宝年间寒食禁火法令十分严格,民间扫墓时不敢用火焚烧纸钱, 挂纸于坟丘间的风俗,大概起于此时。

“上坟”的别称,元代已经有了。元杂剧《杀狗劝夫》第一折里,孙虫儿就有这样一句宾白:“小生孙虫儿,将着这一分纸,一瓶儿酒,今日是一百五日清明节令,上坟去咱。”

清明踏青的风俗宋代已经形成。

《东京梦华录》写汴京士民清明节出郊扫墓,“四野如市,往 往于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 劝酬。”明代,南方这种习俗更为常见。

谢肇淛《伍杂俎》就说:“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乌履相望,日暮,幡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这段描写 与上引《南澳县志》何其相似。

原来,明代中期以后,宗族制度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扫墓也成为敬宗以睦族的手段。

同样,带有娱乐联谊性质的踏青春游活动也可以促进家庭以至宗族之间的和睦团结。

于是,在清明扫墓的同时踏青春游,就不足为怪了。

在潮汕,清明扫墓时宴饮于 郊野是常见的。

有的地方甚至“俗尚鼓吹,多放铳炮”(《普宁县志》),山林间,充满喧闹欢乐。

潮汕地区,清明吃薄饼的习俗,也有些特色。

古俗,立春日食春饼,只有闽粤之间漳潮是在清明吃春饼。

这种习俗的起因,在漳州有一个传 说:清初,郑成功攻漳州,守城而死者无棺可敛,只能用草席卷了下葬。

后来,清明就用卷薄饼来祭拜他们,以示纪念。

民间遂有清明吃薄饼的习俗。

潮汕并无此 说,是否为信史,实在不可确知,但不妨姑妄听之。

潮汕的薄饼,有咸甜两种。

先用面烙成薄饼皮,咸的,以豆芽、韭菜配蛋丝、肉丝、香菇丝为馅,与别处大同小 异;甜的,以“糖葱”为馅,只是本地风光。

糖葱,又名葱糖,用白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而成,雪白松脆,入口即化,在明代已是潮州名产。

郭子章《潮中杂纪》有“葱糖”条,说:

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

那么,也许潮州在明代就已经有了清明节吃糖葱薄饼的风俗。

民间记载的清明习俗

1:吃润饼

清明吃润饼,在潮汕、福建和台湾很盛行,其实润饼的正名还是春饼。

吃润饼,皮好不好很重要。

润饼皮是“擦”出来的:用小麦粉和水搅打成面团,抓一团面在手中,在文火小平锅上轻轻一拭,几秒钟后,面糊就变成薄如纸的饼皮,闽南人管这个叫“擦润饼”。

摊开薄薄的润饼皮,铺上胡萝卜丝、豆芽、海蛎煎、荷兰豆、豆干等配料,再加上一勺花生末和麻枣,一道润饼菜便成了。

润饼内丰富的`馅料、糖粉、花生粉参杂后,一个润饼热量高达500卡,容易造成身体负担,尤其对血糖疾病患者负担更大。

所以,润饼内馅可选择蔬菜、鸡胸肉或 低脂瘦肉、豆干丝、蛋皮或卤蛋、花生碎粒及代糖,材料的烹调方式可以少油炒及川烫方式处理,一卷热量仅350大卡,美味不减分,更安心。

2:蒸朴籽粿

清明节,潮汕人喜欢做朴籽粿、鼠壳粿、红壳桃粿、酵粿等粿品拜祭祖先,以示慎终追远,不忘先人辛劳。

朴籽粿的来源与潮汕当地的树有关,这种树叫朴籽树(又 叫朴丁树,属榆科),叶卵形或长椭圆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无毒,有消痰下气之效。

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

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杀戮掠夺,民不聊生,百姓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

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粿”的风俗,沿袭至今。

朴籽粿制作工序并不复杂,但却处处考究:需将采摘下的朴籽树叶和青朴籽清洗干净,用石磨或石臼捣烂,加入大米磨成粉末状,与适量的糖、水及发酵粉混合均 匀,装入特制的桃形粿印或梅花粿印中蒸熟。

蒸熟后的朴籽粿裹着一层青绿色,冒着热气,入口松软香甜,还有一股粕籽树叶特有的草药香味。

3: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古籍《清嘉录》云:清明日,满街叫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上。

潮汕农谚有:“杨柳青,而蒙蒙;杨柳千,晴了天”、“插柳挂青,福降农家”和“檐前插柳青,农夫望庄稼”,表达了世人祈望风调雨顺,田增产人增寿,依恋清明插柳,祝福康宁益寿、五谷丰登之情怀。

这个习俗是为纪念晋朝大臣介子推。

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

第二年,老柳树死而复生。

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

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上一篇:先进工作者

下一篇:医院述职报告